陶子怡總是在不經(jīng)意時常常想起自己的小姨。她姨是農(nóng)村第一代民辦教師。
她很美,皮膚白皙,身材窈窕,還記得陶子怡很小的時候總是像跟屁蟲一樣粘著她,常常出神地看著她。
家里的姊妹多,子怡媽媽照顧不了,就讓子怡姨照看她。子怡那時年齡還小,不能讀書,小姨就常常把子怡帶到她們的大辦公室玩。辦公室里好多教具,彩色粉筆,三角板,圓規(guī),腳踏風琴等等,還清楚地記得冬天還有一個取暖燒水的煤爐子。
五歲那年冬天,母親說帶著子怡到外婆家看望一位我想了很久,又從沒見過面的重要人物。哈哈,什么重要人物?子怡一路上我像一只快樂的小鳥,蹦蹦跳跳。那天的天空似乎比平常都要明亮許多,小河流水潺潺,太陽當空照,花兒對子怡笑,好不愜意!,十多里的路程好像比往??s短了一半的距離,不一會兒便到了外婆家,我急不可耐地打起貓公罩跳進灶房。
“呦,這是子怡姑娘吧?”一身影閃現(xiàn)在我面前,嚇的我連忙躲到母親身后。
“子怡,你認識她不?她就是你經(jīng)常念叨的姨娘??!”母親一把把子怡從背后扯出來,“傻孩子,還不叫姨娘?!?p> ???姨娘?是真的嗎?子怡怯怯地瞟著眼前這個陌生人,也許是我“海拔”低的緣故吧?首先看到的是她腳上穿的那雙灰色布鞋,然后往上看,還是灰蒙蒙一片,灰色的褲子,灰色的棉襖,還挎著一個灰色布袋,再往上看她的臉蛋,比子怡想象的要遜色許多,遠不及子怡外婆漂亮,似乎還有點男人味道,四四方方的國字臉,鼻孔朝天,眼睛小小的,嘴巴大大的,唯一體現(xiàn)女人味道的是她那在當時算是流行的包菜頭,梳理的一絲不亂,而且烏黑發(fā)亮。
“呵呵,和圓圓(子怡母親的小名)小時候長的一模一樣,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好可愛啊!都這么大了,快上學了吧?”一口標準的寧鄉(xiāng)話,給人感覺很親切,“來,讓姨娘抱抱,看,姨娘給你帶了什么好東西,呵呵,XJ葡萄干呢,可好吃了!”
姨娘從她那灰不溜秋的布袋子里變戲法一樣變出了一代葡萄干,還變出了一件紅色底子起小白花的春秋衣。
哈哈,既有吃的,還有穿的,這不就是子怡渴望已久的美好的事情嗎?害羞的子怡遲遲不敢接受姨娘這份厚重的禮物,激動的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zhuǎn)轉(zhuǎn)。
“拿著咯,不要怕,這是姨娘的一點心意,講什么客氣?”姨娘一把將我抱起,抓起一把葡萄干往子怡小嘴里塞,“好吃嗎?”
“嗯。”子怡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將頭埋在姨娘溫暖的臂彎里,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不是子怡不想說,而是長到五歲才見到的姨娘,還給子怡最好吃的葡萄干,給子怡最漂亮的衣服,子怡激動得不知道該怎么表達了。
就這樣,子怡第一次見到了最普通,也最為親切的姨娘,第一次發(fā)自內(nèi)心喊了一聲“小姨”,第一次品嘗了傳說中酸酸甜甜的XJ葡萄干,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來自XJ的這份不一般的親情。
子怡小的時候大概很可愛,姨的同事都喜歡逗子怡,因此在小學生涯開始之前,子怡已經(jīng)熟識了小學的所有老師,這也為子怡在小學階段自由快樂地學習成長奠定了基礎--------那時的孩子們是很怕老師的,惟獨子怡喜歡主動和老師親近。近水樓臺先得月,子怡的收獲頗多,無論哪個方面。
小姨在課余的時候,把子怡抱在懷里,坐在腳踏風琴前,教子怡彈風琴。子怡太小,為了讓自己明白,她把每個琴鍵上用紅色筆標記出音階,然后讓子怡看樂譜,按樂譜找到相應的琴鍵,再去彈。小小的子怡,運用“一指禪”,居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樂曲,這讓子怡驕傲,也讓子怡對音樂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后來,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子怡就接觸了許多中外名曲,熏陶了她的審美情趣,影響著她的一生,這是當時農(nóng)村孩子,甚至城里的孩子所無法企及地的。
有一個冬日,下午小姨沒課,就把子怡引到取暖的煤爐子前。她坐在小凳上,子怡偎在她的懷里。大概是因為爐子剛剛上了潮煤,爐火不是很旺,小姨就拿起扇子輕輕的扇。接著,她讓子怡拿著扇子,她溫暖的大手握在子怡的手外面,教子怡對著爐門輕輕扇。爐子慢慢露出火星,不久就冒出了火苗。小姨一邊擁著子怡,一邊柔柔的問:“子怡,知道為什么我們扇風,爐火就會旺起來么?”子怡迷茫搖頭?!耙驗槲覀兩蕊L的時候,有一種氣體叫氧氣,被我們扇進了爐膛·······”伴隨著小姨徐徐的話語,爐火在子怡的眼里也變得分外迷離有趣。
小姨是教師,家里自然缺不了書,受她的影響,子怡的哥哥姐姐都愛書。子怡小學的時候,國家照顧外公是殘廢軍人,給了開代銷店的名額,家里讓姐姐看著小店。為了排遣寂寞,姐姐訂了很多書。沒成想,這些書到了家里,她只是閑閑的翻了幾頁,卻被我囫圇吞棗,全部盡收。子怡排行老幺,性格內(nèi)向,很少外出。無聊的時候,把那些書又反復看了很多遍。只不過,再看的時候,子怡出神遐想和揣摩思考的時候更多。這種無意識的吸收對后來的影響很快體現(xiàn)出來。初中時,子怡的作文水品就非同一般,無論題材,體裁,還是主題立意,以及思想的深度?,F(xiàn)在還能清晰的記得那些立在時代高度上的作品:<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凱旋在子夜》、《良家婦女》、《***葬禮》、《中山》、《十月》、《收獲》、《小說月刊》·······
歲月漸行漸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成長的片段不僅沒有淹沒在記憶的流水里,反而越來越清晰。也許,是因為子怡現(xiàn)在也成了一名教師。
回想現(xiàn)在已走過的幾十年,子怡性格興趣和素質(zhì)很多方面的形成都與小姨點點滴滴的影響密不可分的。沒有那些如沐春風的引導,子怡不可能有現(xiàn)在的成長,或者說子怡的道路也許是另外一條。
在為人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子怡漸漸的在“教學”之外,去思考,還應該給學生一些什么,也許是如小姨那樣給孩子一些更長遠的影響,給他們一些人生必不可少的啟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