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那一年1977

第六十三章,意想不到的采訪續(xù)

那一年1977 海州侯 2142 2021-01-30 08:00:00

  “對,就是你的采訪”,曹景行肯定的答道,“袁老師還交待了,采訪的主題就是‘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讓你好好想想,提前做個準備”。

  姜斌還是有些驚訝的,上輩子這句口號是有很大威力的,可這一輩子他不一樣啊,沒想到依然還是創(chuàng)造了不小的波瀾。

  他還真的得好好準備準備,說不定這是一個不錯的契機。

  1978年的夏天,沒有那么多重工業(yè)的包圍,京城的空氣中似乎還透著一些甜香。

  周日早上,吃過早飯的姜斌,依約來到校報辦公室。

  清大的校報還是非常有歷史的部門,自1926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經(jīng)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了,還是沉淀了不少的底蘊的。

  他不僅是清大校園內發(fā)布新聞布告的工具,更多也參與者歷史的變遷,演繹著和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故事。從1927年國學院解體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到1937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千里遷徙;……………到1977年高考800名新生入學……與隔壁“燕大”的浪漫與激情不同,清大的每一個故事都不天真爛漫,每一步發(fā)展都飽含艱辛,“愛國”和“奉獻”始終是清大精神中高唱的主旋律。

  最近,剛剛又恢復了不少學術的內容,包括機械、化學、物理、電子……等等方方面面,可以說也是代表了國內最頂尖的學術方向,這些也正是姜斌最近非常關注的。

  辦公室電教一樓的角落,光線不是很好,姜斌輕輕的敲響木門。

  開門的是個20多歲的漂亮女孩,身上穿著的確娘襯衣,利索的短發(fā),顯得非常干練,正是昨天還很苦惱的朱曉敏,兩眼閃閃有光,看著姜斌不大確定的問道,“你找誰?”

  “這是校報編輯室吧?我是一年級計算機專業(yè)的姜斌,”姜斌聲音清亮的說道,“袁梅老師讓我過來的,這會兒沒打擾吧”。

  “啊,原來是姜斌同學,快請進”,朱曉敏一邊說著,一邊伸出右手,道,“我是機械二年級的朱曉敏,很高興認識你”。

  姜斌也是禮貌的伸出手去,握了握,很是滑膩。

  自我介紹完畢,又領著姜斌見了屋里的另兩位同學,男生是趙奇志,另一位女生叫楊芳。

  簡單的寒暄過后,幾人分別落座。

  姜斌習慣的打量了一下編輯室四周。

  昏暗,狹窄。

  幾平方的地方,擺著兩張辦公桌,擺滿了各種文件資料,整理的緊緊有條。

  朱曉敏顯然對眼前的男生很感興趣,仔細的打量了一下,十八歲的臉,清秀,干凈,純粹。鼻梁高挺,眼眸透澈,行為舉止有些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穩(wěn)重。

  “姜斌同學,你好,知道今天邀請你來的目的吧?”朱曉敏開門見山的問道。

  “袁老師已經(jīng)跟我說過了,是關于班級大討論的采訪”,姜斌微笑著答道。

  “那就好,我們是想做一個關于‘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的采訪,那就現(xiàn)在開始?”,朱曉敏征求的問道。

  “可以”。

  沒有那沒多的花里胡哨,直接開始,不像后世的采訪,就差把稿子寫好給被采訪人念了,明顯失去了采訪的真意。

  旁邊的兩位同學,也是坐在凳子上做好了筆錄的準備。

  “這句口號實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如何緣起的?”,朱曉敏的這個問題,有些明知故問,這不是學校的思想政治課上讓討論的嘛,還用問。

  其實,姜斌理解朱曉敏的意思,要突出學校在其中的引導作用嘛,那不張嘴就來,裝模做樣的斟酌道,“學校每周都會安排時間,讓我們進行自由的討論,去探索新青年在新時代下的責任……”

  姜斌不僅捧出了學校的引導作用,而且把老師的參與和鼓勵一股腦的都給倒了出來。

  經(jīng)過這么多年,套話空話聽得太多,朱曉敏已經(jīng)有些麻木,雖然筆不停歇的記錄著,但是對著這些沒有營養(yǎng)的話,并沒有多么的感興趣。

  “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從我做起是什么?我覺得就是“舍我其誰”;那么從現(xiàn)在做起呢,我覺得就是“更待何時”。我個人理解,從我做起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從現(xiàn)在開始就是有一種時間的緊迫感?!?p>  姜斌的回答讓朱曉敏眼前一亮,這才是她想要的核心,也是她想要的精神內核所在。

  “繼續(xù)說……”

  “這個口號,沒有說要做什么。力學告訴我們,一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方向是第一位重要的。所以,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要做什么?就是做正確的事情、做對的事情。從現(xiàn)在做起,則意味著什么時候都不會晚。要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也要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p>  ………………

  上輩子,經(jīng)過我組織多年的熏陶,吹牛逼,姜斌那是誰也不怕的,從過去到未來,過去不敢說第一,未來肯定是能吹成第一的。

  一陣天花亂墜,包括朱曉敏在內的三位同學很是開心。

  姜斌同學總結的非常到位,都不用他們提煉,稍稍潤色就可以見報了。

  朱曉敏經(jīng)常在家里跟老爺子討論當下的學生,應該怎么去服務國家,老爺子給的建議也是讓學生“不要爭論,踏實去做”。

  倒是跟眼前姜斌的觀點不謀而合,或者可以說姜斌想得更遠,想得更深入,倒是讓她刮目相看。

  一個小時,轉眼過去,校報的三人心滿意足的收好記錄的本子,感謝姜斌能夠接受采訪。

  姜斌抿了一口,楊芳遞過來的茶水,心想,“就這?我還可以吹的……,至少還能再來兩小時”。

  不過,這都不重要,姜斌臨走之前,掏出自己寫的小文章,遞給了朱曉敏,道,“這是我關于國內計算機研制方向的小文章,希望能投到學術版……”。

  計算機領域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姜斌心中早有了規(guī)劃,只是時機不成熟而已,他以后肯定是要做的。

  國家的計算機研制方向,才是他最為關注的,后世在錯誤地方向上走了十年,是時候有些不同的建議了。

  之前,他也跟學校的老師旁敲側擊過,可是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人微言輕被人忽視是肯定的。

  PS:本想慢悠悠的寫,但再這么下去,就估摸沒人看了,下面爭取加快節(jié)奏。謝謝大家支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