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任何解釋的意義,只是有個別讀者朋友想不通,就在這絮叨幾句。
北宋是個農業(yè)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北方的黃牛、南方的水牛都有巨大的數(shù)量。
一頭牛兩歲左右開始訓練干活,三四歲左右可以正常耕地拉車,大致使用壽命也就在十五歲左右,個別可能有二十多年的老牛仍然可以耕地。
牛雖然辛苦一生,但是沒有任何養(yǎng)老福利的。
一頭牛病了、老了,牛主人不會把它送到山里養(yǎng)老,讓它安度晚年的。
這個時候只需向縣衙遞交申請,類似于汽車報廢那樣的一個流程,這老牛就可以賣到指定的肉店了,或者自行處理。但是需要向官府繳納一定的稅費。
牛的總體數(shù)量很大,每年都有新生的牛,自然每年都有衰老的牛。
這些老牛病牛就是北宋牛肉的主流來源,所以不要再糾結這些問題。
筆者小時候,在生產隊,每年都能吃上幾次牛肉。
法律規(guī)定的是不許無故殺牛,但是并沒有說不讓處理老牛、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