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引周瑜入局
最終,周瑜取代了小廝,帶著我前往客房而去。
臨行前吳國太欣然的表情,讓我心里堅信,無論孫權(quán)和周瑜是否有什么齷齪,吳國太對于周瑜是信任的。
不然,我對于東吳而言是外臣,若是不相信周瑜,自然不會讓我和周瑜在吳國太府單獨會面。
有這樣一個人物從中斡旋。
孫權(quán)和周瑜的關(guān)系,差不到哪里去。
周瑜也不急著問我什么,倒是閑庭邁步般一路前行,我只好像周瑜的書童一樣,亦步亦趨的跟在身后。
“聽聞臥龍有一個年近三十的書童,也叫諸葛明,不會就是閣下了吧”。
周瑜沒有回頭,但言辭之中的戲謔之意,躍然而出。
在這個時代,書童是相對低賤的崗位,但是對我而言,書童只是我和諸葛亮之間的戲言,又何來卑賤?
因此,我保持著平常的語氣,自然而然的承認(rèn)了。
似乎我的態(tài)度,讓周瑜頗為詫異。
或許在他看來,我應(yīng)該會因此而羞愧才對。
但是他哪里想得到,我是一個從現(xiàn)代社會穿越過去的人,我的心里裝著的不是他們這個時代的門閥制度,而是平等的思想。
書童不書童的,無非是一份工作而已。
見我并不上當(dāng),周瑜繼續(xù)說道“久聞臥龍隱居臥龍崗,每自比管仲樂毅,某本不信,但如今見身邊一個書童,都可為劉備麾下前軍師,想必臥龍確實大才,劉備也確實求賢若渴”。
我聽得心里只想笑。
這話,看似是在夸諸葛亮和劉備,實際上卻還意圖挑撥我和諸葛亮劉備他們的關(guān)系。
說我一個書童,可以給劉備當(dāng)軍師,如果我是有才之人,那么有才之人甘為他人書童,是自取其辱;如果我是無才之人,則是在暗中諷刺劉備用人不明。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人說話就是喜歡彎彎繞繞。
但是,我在諸葛亮身邊熏陶已久,豈有聽不出來的意思。
我故作輕松的笑了幾聲。
“臥龍先生雖有大才,但也曾與我品評天下英雄時說道,當(dāng)今天下諸多謀士之中,唯公瑾文才武略兼?zhèn)?,臥龍每每提及都督,無不神往不已”。
我心里明白,現(xiàn)在是在人家周瑜的地盤上,生死都在周瑜手中,我所能做的,無非就是隱忍,加上對周瑜吹一吹彩虹屁。
這樣做的好處是,掌握說話的主動權(quán),避免在周瑜三言兩語之中,將我繞進去。
況且,我還有諸葛亮錦囊中的東西要給周瑜,畢竟不能直接拿出去,有所鋪墊最好了。
于是,周瑜在前面走,我一連串的彩虹屁在后面吹著。
從周瑜的反應(yīng)來看,周瑜頗有些自傲的神情,顯然對此是很受用的。
這也可以看出來,周瑜個性中自負的一面。
既然自負,我對于接下來說服周瑜,有了一定的把握。
周瑜在用言語試探我和諸葛亮我們的關(guān)系,這種試探,其實也是周瑜的一種策略。
亂世之中,削弱別人,就是增強自己。
如果我是這個時代的人,有這個時代的人固有的所謂風(fēng)骨之類的思想,那么,周瑜的話,必然可以引得我對留在劉備處產(chǎn)生懷疑,進而給周瑜可乘之機。
周瑜在設(shè)計我,我又何嘗不是在用一個個彩虹屁,引周瑜入局。
當(dāng)我們行至客房的時候,我的彩虹屁已經(jīng)是吹無可吹了。
也正在此時,我瞥見周瑜神色中,帶了一絲不耐煩。
確實是,任誰一口氣聽十幾分鐘的彩虹屁,都會覺得有些厭煩的。
當(dāng)看到周瑜的臉上露出不耐煩的神情,我知道時機到了。
我嘿嘿一笑,掩飾了一下內(nèi)心的尷尬,繼續(xù)說道“臥龍雖然自負大才,但是卻也言稱,與公瑾比,乃是自愧不如”。
說到這兒,我刻意觀察了一下周瑜的表情。
果然,他比較在乎的還是諸葛亮的評價,當(dāng)聽到諸葛亮自認(rèn)比不上他的時候,臉上的不耐煩頓時消失了。
“臥龍曾有言,當(dāng)今謀士之中,以公瑾之才華,當(dāng)穩(wěn)居第二”。
說完這句話,我故意住口不言。
果然,聽到穩(wěn)居第二這句話,周瑜臉色雖然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動作卻稍微一滯。
我知道,以周瑜的自負,又怎肯甘居第二。
周瑜哈哈一笑,目光炯炯的看著我。
“卻不知何人,能居當(dāng)今謀士之首啊”。
雖然言語依舊,但是我卻感覺一股有些讓我窒息的氣息,從周瑜身上傳了過來。
這種時候,我自然不會去挑逗周瑜的神經(jīng)。
從給周瑜吹彩虹屁,到杜撰出諸葛亮說周瑜是當(dāng)世第二,我一直在為接下來的話做鋪墊。
是以當(dāng)周瑜發(fā)問的時候,我故意做出神往的表情,說出了自己一直準(zhǔn)備的話。
“當(dāng)世第一,自然是輔佐曹操以弱勝強,一舉奠定其北方霸主地位的郭嘉,郭奉孝了?!?p> 說出這句話,我長舒了一口氣。
其實如何說服周瑜,在見到周瑜之前,我并沒有明確的想法。
直到和周瑜接觸后,周瑜身上時刻傳遞而出的強烈自信,才給了我思路。
過于自信的人,往往都是自負的。
自負的人,最見不得的,就是自己不如別人。
諸葛亮在錦囊中給周瑜的信息,無非就三個。
一個是郭嘉是刺殺孫策的背后推手,還有一個是郭嘉還活著,最后一個,就是司馬懿已經(jīng)出山。
這三個消息中,有兩個和郭嘉相關(guān)。
因此,我便只能將郭嘉推出來,激發(fā)起周瑜和郭嘉的競爭之心,從而說服周瑜,不對荊州動武。
果然,當(dāng)我說出郭嘉二字的時候,周瑜神情一變。
“此人確實大才,可惜早夭,不然倒是可以一較長短”。
言語之中,雖然推崇郭嘉,但是似乎并不認(rèn)為自己不如郭嘉。
順著周瑜的話,我趕緊掏出早就要交給周瑜的布條。
“其實,郭嘉未死”。
說著,把布條遞了出去。
“臥龍先生托我,將這些東西轉(zhuǎn)呈都督”。
周瑜結(jié)果布條的時候,頗有深意的看了我一眼。
似乎已然明白,我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給他遞布條做鋪墊。
我裝作沒看見周瑜的眼神,眼觀鼻、鼻觀心,老老實實的站在原地。
接下來,就看周瑜看了布條內(nèi)容后,會如何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