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章 龍
龍:得于自然界云水變化,《淮南子.地形記》稱“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云.......”
古人們將龍與云水聯(lián)系在一起,似可將龍視為“風神”或“水神”。
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生活于海中的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云布雨,是風和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征祥瑞。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fā)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云:“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應龍、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征,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但與廣為流傳的“五爪金龍為天子象征”之說不同,古籍中記載有翼飛龍,方為天子之像。
龍在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并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并不相同。
與西方龍一樣,大眾眼中神圣的中國龍,偶爾也會有邪惡的一面出現(xiàn),詳細可見于本條目“中外差別”一欄。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于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xiàn)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于現(xiàn)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圣、吉祥的動物,甚至我們還自詡為“龍的傳人”。但是,隨著與西方世界的交往日深,才發(fā)現(xiàn)“Dragon”一詞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血腥的意思。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圣、吉祥的動物,甚至我們還自詡為“龍的傳人”。但是,隨著與西方世界的交往日深,才發(fā)現(xiàn)“Dragon”一詞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血腥的意思。那么,我們就不禁會疑問,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種文化差異和文化誤解?中國的龍和西方的龍為什么不一樣?
龍,其英文名字是“Dragon”,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而“Dragon”一詞還有恐龍的意思,是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已存在于地球上的主宰。中國古代的龍文化非常發(fā)達,并輻射到周邊地區(qū),對東亞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關于龍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似”說,即是說龍的原型取材于九種動物。至于是哪九種動物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為常見的則是宋代畫家董宇的說法,他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边@種說法得到了今人的認可,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識。其實,除過董宇,還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許慎《說文解字》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人羅愿則認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p> 到了明清時期,關于龍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則有更精彩的描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到了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言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關于龍的形象的認知雖然存在很多分歧,但都將其視為神圣、吉祥的象征。龍除了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外,《禮記》還將其與鳳、龜、麟一起并稱為“四靈”。早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大量關于龍的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征,后來則成為天子的專屬,皇帝則有“真龍?zhí)熳印敝Q。
那么,龍這種動物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與西方的不一樣呢?
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技術以及認知能力低下,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界的神秘事情,所謂“力不足者取乎神”,于是便構想出一種超人格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就是圖騰崇拜,以此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撐。
關于龍圖騰形成的原因,傳統(tǒng)的說法是源于黃帝的“釜山合符”。這一說法見于《史記·五帝本紀》,這一次合符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在軍事上統(tǒng)一了各部落的符信,在政治上確立了各部落的結盟,更重要的還是綜合了各部落的圖騰,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動物形象——龍。今天我們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即是緣于此。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龍是由蛇演變而來,當蛇變?yōu)辇埡?,我們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龍的傳人”?p> 那么,西方的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龍在西方也主要是以圖騰的意涵存在的,“dragon”一直作為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征。從這一點來說,與中華民族無異。但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特別是《圣經·新約》里的“蛇”引誘夏娃犯罪,從而被視為邪惡、魔鬼的化身,加之其形象與龍相似,故而“龍”也逐漸成了“魔鬼”、“撒旦”的象征。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西方人一直將“Dragon”視為邪惡、血腥的意思,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文化誤解。如果將龍進行音譯,翻譯成“Long”,那么這種誤會也許會小一些。
其實,即便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也存在很多種類,正如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我們不妨對其簡單介紹,以豐富對龍的認知。我們常說的“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色代表東方,因此也有“東方青龍”之說,這無疑是我們關于龍的最為熟知的類型。
除過青龍以外,還有很多。比如應龍,又有飛龍、黃龍之稱,此龍背生雙翼,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虺:《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也就是說,龍的幼年期是虺。虬:《說文解字》云:“龍無角者?!崩钌谱ⅰ陡嗜x》引《說文》虬,亦說“龍無角者?!笨梢姽湃藢o角的龍稱作“虬”。角龍:指有角的龍?!妒霎愑洝吩疲骸膀郧昊癁辇?,龍五百年為角龍”。此外還有螭、蛟、蟠、云龍等形象,不一而足。
當然,這些關于龍的種類主要存在于早期文獻當中。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龍的形象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龍主要經歷了四個較大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即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人們將龍視作部落圖騰,如龍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后來成為太暤部落的圖騰。神靈崇拜階段:在這一時期,人們將龍神化,奉為水神,認為它能夠興云致雨。龍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秦漢大一統(tǒng)后,龍逐漸作為皇帝的化身,被稱為真龍?zhí)熳?。佛教娜迦龍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中國本土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起,龍王神話也隨之傳入中國,龍王、龍宮、龍女等神話迅速得到傳播。
就這樣,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發(fā)展,龍的形象及內涵逐漸變得多元與豐富。今天,我們自詡為“龍的傳人”,龍形象及龍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不管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但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龍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具體象征。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述異記》《說文解字》《史記·五帝本紀》《禮記》《本草綱目·翼》
?。扯饶沁叺奶L了,足有幾萬字,就不水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