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還未亮,客棧門口便聚攏了一伙裝備齊全的官兵,為首者便是在那湘城與之打斗的六扇門將軍劉克慶,其下屬副將單膝跪地道:“吾等查明,將軍所找之人正在此地,是否將之捉拿歸案,還請將軍示下!”
劉克慶揮手回道:“不必如此,待本將軍與其交談一番。爾等未接到我的命令,萬萬不可輕舉妄動!”
眾人回道:“是,將軍!”
劉克慶下馬理了著裝尋到蘇月住處敲門道:蘇賢弟在否?吾乃六扇門駐守湘省將軍劉克慶,上次一事為兄恐與賢弟有所誤會,今為兄特此前來開云見日!
蘇月哪不知屋外所生之事,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以不變應(yīng)萬變罷了!
不過蘇月對于此舉倒是疑惑重重,須知蘇月乃朝廷欽犯,又與之有過,仇人見面喊打喊殺都不為過。還怎的如此客氣!
蘇月恐其有詐便隔門回道:“劉將軍此番前來應(yīng)不是噓寒問暖、來解得誤會的吧!”
劉克慶面顯尷尬道:“還是賢弟看的通透,為兄便不套客氣了!今前來只得一個目的,便是請人,請得你蘇大公子!”
蘇月驚訝道:“哦!不知是何人相邀?”
劉克慶回道:“乃當(dāng)今圣上欲約賢弟談而論道!”還望賢弟勿要推脫。
蘇月聞之便已了然前因后果,這東勝洲久不見道,今能遇道,故此十分重視!雖蘇月入門道法,但技藝不深,何況還有通緝在身,行事多有不便。此亦是蘇月轉(zhuǎn)折之處!
想透蘇月便打開門緊緊握住劉克慶手笑道:“吾兄快快請進,莫要在外受了風(fēng)寒,賢弟自從上次一別,便懷念兄長至今,每每想起便感何日才能與兄長再聚,也許是上天見得我可憐,沒成想今日便能與兄長相見,吾心甚慰啊,今需的與兄長來個不醉不歸!”
旁人若是見得還真?zhèn)€以為雙方一見如故,哪成想兩人都是那狡猾的狐貍!兩人一番假惺惺好不熱鬧喝到日立正午才悻悻而歸,約定明日動身。
蘇月望著大門緊閉的朱府一陣茫然,原來蘇月約定明日才動身,就是打算將此事告知朱燕,沒成想朱家因蘇月一事見得許多官兵,還以為這城內(nèi)出了大事,為免禍及無辜,閉府三日,誰都不得見。隨后蘇月又托人想了許多辦法,終是無用,也只好做罷!
翌日一大早,劉克慶便身著素服一人兩馬在樓下等候。不過多時,蘇月匆匆下樓與那劉克慶又是一番虛以為蛇。兩人駕馬離去,離去一刻蘇月目光死死盯著朱家府宅,那朱燕也好似有所反應(yīng),內(nèi)心一時竟無比絞痛,俯臥在床上全身搐動,一聲聲壓抑的、痛苦的唏噓,仿佛是從她靈魂的深處艱難地一絲絲地抽出來,散布在屋里,織出一幅暗藍的悲哀。燭火也變得朦朧淺淡了。
可憐一對苦命鴛鴦,真可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注定兩人有緣無分,強求不來!
話接那頭,當(dāng)日被蘇月一劍刺死的“通臂神猿”王元,好幾日不曾露面,其師兄便去尋找,找了好幾日,在山澗底找到王元尸體,王元師兄便將此報予其師。其師疑慮道:“想我那小弟子雖未曾學(xué)的道術(shù),但其武藝卻練的潑水不進。”放至江湖也是頂級的高手,怎會被人一劍刺死,算好第二次蒼茫山斗法還有十年,難不成是魔道人士出山?隨即吩咐了弟子看守住處,掐了一道法決,腦后劍光飛起,御劍向西而去,一路疾飛,不覺走有多半途程。沿途云白天青,并無異兆,心正歡喜。忽見前面高峰插云,上矗天際,因恐罡風(fēng)力大,意欲繞峰而過。忽聽耳旁有人道:“師兄到何方去?可能留步一談么?”以無非禪師的功行,竟然有人在云路中追上來和他說話,不由大吃一驚。連忙按住劍光,回頭看時,才看出來人是武當(dāng)派白鹿清。當(dāng)下大喜道:“久聞師兄承繼衣缽有人,早晚間得道升天,怎么也有此清興到紅塵中游戲呢?”白鹿清聞言,哈哈笑道:“吾在武當(dāng)山清修,倒是有些煩了,隨即出來走走,倒是大師久居湘省境內(nèi),為何到川省尋歡作樂?無非禪師便將事情告知對方。白鹿清沉思道:此事關(guān)系重大,如若真是魔道自海外歸來,籌備第二次蒼茫山斗法,吾等需通知各門各派商量此事!無非禪師道:“善!貧僧此來正是于此!”
隨即白鹿清跟隨無非禪師來到五臺山。
話說這無非禪師和白鹿清是何人也?無非禪師乃五臺派弟子,師承混元祖師。白鹿清乃武當(dāng)派弟子,師承清虛元妙真君。兩者皆是修煉有成,正道有名的高手。
著無非禪師回到五臺山便吩咐宗門眾人道:速去各門各派,道五臺派相邀,有大事相商!
眾弟子領(lǐng)命紛紛離去。
這邊話說,荊門有一對李寧父女,自王鐘下山后,轉(zhuǎn)瞬秋盡冬來。又見王鐘去了多日,并無音信回來,好生替他憂急。這日早起,李寧對李瓊說道:“你王叔父下山兩個多月了,蜀山高寒,不久大雪封山,日用物品便無法下山去買。我意欲再過一二日,便同你到山下去,買一些油鹽米菜臘肉等類,準(zhǔn)備我父女二人在山上過年。到明年開春后,再往成都去尋你王叔父的下落。你看可好?”李瓊在山中住了多日,很愛山中的景致。加以她近來用一根繩子綁在兩棵樹梢之上,練習(xí)輕身術(shù),頗有進展,恐怕下山耽擱了用功。本想讓她父親一人前去,又恐李寧一人搬運東西費力。尋思了一會,便決定隨著李寧前往。且喜連日晴朗。到了第二天,李寧父女便用石塊將洞門封閉,然后下山。二人在山中住了些日子,道路業(yè)已熟悉,便不從舍身巖險道下去,改由后山捷徑越過歌鳳溪,再走不遠,便到了歌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