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魏惠王·風云五十年(13)
但凡讀過一點書的應(yīng)該曉得“孟子見梁惠王”這篇文章。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這里的“梁惠王”便是魏惠王。魏惠王,現(xiàn)在的歷史觀念上,是戰(zhàn)國中期的魏國國君。為什么稱為“梁惠王”呢,起初魏國的都城在安邑,后來遷都到大梁,于是也稱為“梁惠王”。
惠王數(shù)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三十六年,復(fù)與齊王會甄。是歲,惠王卒,子襄王立。
上面是太史公在《魏世家》中的記述,在孟子見梁惠王的當年或者次年,總之應(yīng)該是不算久遠,梁惠王就死了。梁惠王壽命很長,據(jù)說活了八十多歲。孟子見他的時候,孟子也差不讀五十歲了。孟子也真是蠻可憐的,五十歲了還在為自己的理想奔波。
孟子的老師是子思,子思又是孔子的孫子,所以說孟子傳承了孔氏的正統(tǒng)儒家一脈。孟子是魯國人,現(xiàn)在的鄒平縣域范圍。孟子的思想基本沒有超越孔子的主張,但是因為他的性格有不同,所以表現(xiàn)出來的似乎更加激烈一點,當然,這也是身處的時代有不同,孟子時天下已經(jīng)進入紛爭的戰(zhàn)國時期,個個都想兼并人國壯大自己,不像春秋時還尚存一些禮的影子。在孔子時周游列國且不能為人所用,何況到了孟子,更是不合時宜,這是從現(xiàn)實功利的方面來說。也就是說,理論上有他們的獨特之處,但是在現(xiàn)實政治上毫無收獲,孔子如此,孟子也是如此。
嚴格來說,孟子應(yīng)該算是孔門的私淑弟子,他自稱是子思的門人。孟子十分推崇孔子的思想,也愿意去繼承和發(fā)揚孔子的精神。孟子像孔子那樣也是周游列國,希望遇到賞識自己主張的君主,可最終一無所獲。君主們對孟子的學說聽起來都很美好,但是現(xiàn)實上又不能用到,對孟子這類學者懷有一種尊敬的態(tài)度,實際就是說,我們尊重你,但是你那一套不實際。天下亂的不成樣子了,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大哥,到處去說仁義,還沒等說完人家就把你國家滅亡了。孟子包括孔子,遭遇失敗也是必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