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3.26

豈獨無故 智襄子 2024 2021-03-26 21:59:00

  【自我批評】

  我的經(jīng)驗告訴我:1,跑步的時候,不要一直打電話。

   2,想掛電話的時候,想想“信息不對稱”(還有是不是只看到了“自己”)

  【每天三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睡前閱讀】

  美國歷史學家戴維·考特萊特在《上癮五百年》這本書里梳理過主要致癮物品的歷史,其中提到煙草在十七世紀征服歐亞大陸的驚人歷程:那些吸煙的先驅(qū)者除了遭受罰款、鞭刑、截肢、處死與詛咒等威脅之外,每天還會被不沾煙草的人羞辱,不厭其煩地指責煙草讓他們口腔發(fā)臭、牙齒發(fā)黃、衣服變臟、流出黃黃的鼻涕、吐出濃濃的黃痰,還說吸煙可能引起火災,對四周都是木造房屋的環(huán)境造成致命威脅,雖然如此,還是沒有任何事能阻擋吸煙風潮。今天真難想象那些先驅(qū)者是冒著怎樣的風險、承受著怎樣的壓力才能換來一點吞云吐霧的快感。

  而這一切代價之所以值得,考特萊特給出這樣一種解釋:“被囚禁的動物遠比野外自由的動物更容易去食用麻醉物。

  【概念】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曾為水與鉆石的悖論困惑不已:“水的用途最大,但我們不能以水購買任何物品,也不會拿任何物品與水交換。反之,鉆石雖幾乎無使用價值可言,但須有大量其他貨物才能與之交換?!边@個悖論其實易解:價值與實用性根本無關,人類天生喜歡做炫耀性消費,而越是稀缺性強、實用性差的東西才越有炫耀意義。

  聚焦錯覺,就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是聚焦在這一點,所以我們就會高估這一點。我們沒看到別的地方。

  第一,政治以政治共同體的存在為前提。第二,政治產(chǎn)生在公共領域。這意味著存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區(qū)分。第三,政治與政治共同體經(jīng)常面臨的公共政策選擇有關。第四,非常重要的是,政治還跟集體決策的形式有關。第五,政治離不開行政機構與強制力機構,行政機構主要是指一般的政府官僚系統(tǒng),強制力機構主要是指軍隊與警察。

  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

  那么怎樣才能心志堅定呢?用陽明心學的解釋就是,真知必能行

  王守仁的論調(diào)暗合西方哲學自蘇格拉底以來的一項經(jīng)典命題,即“意志薄弱”這種事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說只是一種假象,所有“意志薄弱”歸根結底都是知之不深的緣故。

  《安娜·卡列尼娜》的著名卷首語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比绻埻跏厝示吞炖砗腿擞慕嵌冉忉屵@句話,他會說“理一而已,人欲則有萬其殊”(《約齋說》),即天理只有一個,人欲五花八門。

  王守仁對“行”做出了一個相當特殊的定義:“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也就是說,就連愛慕、厭惡這樣的僅僅動之于心卻未行之于身的情緒,在王守仁那里都要算作“行”的。

  只是嚴格按照字面來理解的話,一定會認為他在鼓勵人們以知為行、以空想為實踐。事實上確實有學者這樣批判過他,王夫之就說過他這樣分明是“以不行為行”,人倫物理因之而盡廢。那么,動一下念頭到底算不算行?王守仁其實明確回答過:“算?!薄秱髁曚洝は隆酚杏涊d說:

  問“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p>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要明白這層意思,那么哪怕只說一個知,也自然包含了行;只說一個行,也自然包含了知?!?p>  至于古圣先賢為什么都將“知”和“行”分開來說,王守仁并不認為這是出于常識的考慮,而是體現(xiàn)了古人是何等用心良苦:“古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世間有意中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會思考和反省,所以才要對他們說個知,這樣他們才能行得正;又有一種人,整日只是耽于空想,全不去躬行實踐,所以才要對他們說一個行,這樣他們才能知得真。所以分說知、行,只是古人不得已而補偏救弊的說法?!?p>  社會學所謂的“托馬斯定理”,即“如果人們將某種情境定義為真實的,那么這種情境就會造成真實的影響”。

  【筆記】

  總結來說,要想增加優(yōu)異區(qū)中的數(shù)量——

  上策,是提升均值。這個方法對優(yōu)異區(qū)的提升非???,而且沒有風險。

  中策,是擴大標準差。這意味著你要冒險去做一些極端的事情。

  下策,是增加總量。這是一個笨辦法,效果很差。

  《生活黑客》的作者里吉爾在書中列舉了各種近敵關系——

  *沒有優(yōu)先級的效率是效能的近敵

  *財富是滿足感的近敵

  *數(shù)量上的極少是極簡主義的近敵

  *自我量化是自我知識的近敵

  *引誘是關系的近敵

  ?*工具化的哲學是智慧的近敵

  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之下。這種戰(zhàn)爭是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

  ——托馬斯·霍布斯

  施米特說:

  所有政治活動和政治動機所能歸結成的具體政治性劃分便是朋友與敵人的劃分?!?p>  任何宗教、道德、經(jīng)濟、種族或其他領域的對立,當其尖銳到足以有效地把人類按照敵友劃分成陣營時,便轉化成了政治對立。

  【感恩日記】

   TA對我說:你是有什么大???

 ?。ㄒ唬?p>  卡尼曼說過一句格言式的警句:“生活中沒有什么東西,跟你正在想它時所認為的一樣重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