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說別人難聽,就有人拿難聽話說你。
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杜牧注解說:
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于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yōu)劣,然后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后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為篇首耳。
《孫子兵法》有言:“善戰(zhàn)者,無智名,無勇功,勝于易勝也?!?p>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曹操注:“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p> “陰陽”“寒暑”“時制”,是遞進關系。天有陰陽二氣,互為消長,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形成春夏秋冬,就是時制。
【一】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曹操注解說:“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
張預注解說:“凡用兵,貴先知地形。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梅堯臣說:“智能發(fā)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王皙說:“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專撫惻隱,得人心也;勇者,循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五者相須,缺一不可?!?p> 【二】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曹操注解說:“曲制者,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者,主軍費用也。”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司馬法》說:“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p> 王子(《孫子兵法》早期注家)注說:“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p> 【三】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
杜牧注:“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后于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p> 杜牧注:“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權而取勝也?!?p>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李靖說:“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強而避之”,梅堯臣注:“彼強,則我當避其銳?!?p> 杜牧注解說:“大將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不顧本謀也。”
曹操注:“傳,猶泄也。”
《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中記載,李世民說:“我讀古今兵書,發(fā)現(xiàn)關鍵就四個字,‘多方以誤’,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引對方誤判,做出錯誤舉動,把破綻露出來?!?p> 李靖說:“對,打仗就像下棋,一著失誤,滿盤皆輸,撈都撈不回來?!?p> 《韓非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四】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