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赤坂。
春夏之交,雨過天晴,滿山蔥郁。姜紹站在山坡上往下瞭望,只見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木,像一道綠色長城般前后相接,山下不遠處有漢水潺潺流過,路邊草叢里冒出了許多深的淺的不知名的野花。
赤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駐兵于此,可以兼顧防御儻駱道、子午道、沿江水而上多個方面的敵人。
蜀漢軍隊在這里修建有營寨,常年駐扎有守備兵卒,昔年曹真發(fā)兵多道伐蜀進攻漢中時,統(tǒng)兵御敵的丞相諸葛亮更是曾經在此駐軍過。
此次魏國大舉伐蜀,漢中幾乎全境淪陷,赤坂也落入魏軍手中,鐘會麾下軍隊撤離之時,順手一把火燒毀了這處據守險要的營地。
得虧魏軍撤退時間緊促,否則不僅營地沒了,民戶也要十去八九。敵將鐘會定會效仿曹操,下令軍隊強行遷徙漢中百姓,將蜀漢治下人口順帶裹挾而走,抓去充實關中等地的戶口。
“將軍,文章的后半部分,可還要作何修改?”
被姜紹帶在身邊當作秘書使喚的記室何攀見姜紹一動不動,若有所思,只得無奈出聲提醒。
現(xiàn)在重要文書的起草都需要他操刀,姜紹還會額外給他布置一些諸如編排軍戲奇奇怪怪的任務,忙個不停的他無心風景,只能埋頭案牘之間。
“哦?!苯B瞥了瞥何攀遞來的文章,抿嘴不言。
漢城大捷之后,軍中高層將校各有見解,那些傳言率三軍北伐的,有說打關中的,也有說打隴右、河西的,說法不一。
但這些天馬不停蹄在漢中各地跑,實地調研的姜紹內心跟明鏡似的,他比其他將校更清楚腳下這片土地的實際情況,這大舉北伐——
根本就舉不起來!
缺乏現(xiàn)實客觀條件,僅靠主觀意愿和煽動國仇家恨來推動北伐,根本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他已經在準備上書向軍中建言方略了,這次可不是之前含金量不高的命題作文了,而是實實在在有調研才有發(fā)言權的調研報告了。
眾議紛紛,既然知道北伐不可行,那就應該搶在官方明確方略之前上書博個先彩,立住自己一貫先知先覺、曉暢軍事的人設,在無形之中繼續(xù)增強自己軍中的話語權和權威性。
所以上書的文章,姜紹已經打好了腹稿。
開篇自然要恢弘大氣,高調宣揚大將軍率軍擊敗魏國大軍,取得漢中大捷的赫赫戰(zhàn)功,然后才是深入分析漢軍為何能夠反敗為勝,擊退鐘會大軍的原因。
歸根到底,就是大漢天時地利人和都勝于賊魏。
天時是國家延綿四百年,漢室雖衰,天命未改,昭烈皇帝興于巴蜀,順天應人,漢室復興乃天下大勢,不可阻遏;
地利是漢軍熟知蜀中地利,據山川之形勝,破鄧艾于綿竹,退鐘會于劍閣,魏縱有武騎千群,無用武之地;
人和是大將軍武略無雙,非庸將鐘會所能匹敵,麾下將士踴躍效命,豈是勞師無功、頓兵堅城的賊兵所能抵御······
但漢軍也不是十全十美,文章篇幅過半,筆鋒一轉,又指出了漢軍當下存在的問題。
一是幾番惡戰(zhàn),軍中兵將凋零,新軍良莠不齊,各軍新舊混雜,每次作戰(zhàn)軍中都需簡拔選鋒,此舉用于夜襲、斫營,無往而不利,卻非持久之計,一旦開大陣,對大敵,想靠這幾千選鋒之士制敵,必敗無疑;
二是戰(zhàn)后漢中殘破,后方空虛,深入敵境與魏軍再戰(zhàn),軍力民力都無法持久,后勤也供應不上,可謂是收拾殘破費經營······
到了這里,后面的重頭戲也就到了。
文章必須說明白當務之急是經營漢中、整飭防務、聚攏人心、安內攘外,而不是北伐冒進、博個生死,并連帶著要提出符合實際、有的放矢的一二三幾點措施來,以期能夠徹底打動閱卷的上位者。
想到此處,姜紹長長呼出一口氣。
經過一連串的事情,他算是看破了,管你三國還是魏晉,不管什么朝代,干成事的諸多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最關鍵,而掌握體制內核心權力的領導者,無疑就是那個關鍵少數之一。
吹哨者、闖入者這些角色,姜紹前面已經干過了,為了救亡圖存,把局面攪得天翻地覆,自己也差點掉了腦袋。
所以現(xiàn)在他想在劇烈危機過后轉入推動者、建設者的角色,這就必須學會說服關鍵少數,嘗試在時下蜀漢這套體制內一步步實踐自己的想法,使得蜀漢這艘破船能持續(xù)向好的方向行駛。
這篇文章,就是他投石問路的第一顆石子。
···
身在前方,一線的千瘡百孔、漢中的殘破局面,大將軍姜維心知肚明。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接下來,要收拾大戰(zhàn)過后這個殘破局面,還不知要費上多少心思。
也只有一些腦袋里長滿肌肉或者別有用心之人,才會上躥下跳,攛掇大軍趁勢發(fā)動北伐。
像大將軍這種真正堅定的“北伐先鋒”,這個時候反而冷靜下來。
若按照他開戰(zhàn)前的設想,在魏軍攻漢中失敗撤退后,自然是漢軍大舉反攻、席卷敵境的大好時機,但戰(zhàn)事眼下打成這個樣子,大將軍姜維是很清楚,損失慘重的漢軍根本不具備實力去擴大戰(zhàn)果,能夠勉力維持面上的對峙形勢,已經是叨天之幸了。
眼下,擺在他案前的,是一大堆來自后方的公文。
說來令人啼笑皆非,戰(zhàn)時生死一線,全靠姜維在前線掌軍,后方誰也不敢跳出來指手畫腳,免得大軍落敗連帶著擔個罪名。
可一旦漢城大捷、魏軍敗退的軍中露布到了成都后,形勢驟變,后方急遞前線的文書數量大增。
聽說朝堂也跟時下的軍中一樣,但凡還算是個角色的,都忍不住要跳出來說上兩句,似乎怕少了一份自己在后方“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或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功勞。
尚書臺是明里暗里各種方式催促姜維盡快結束戰(zhàn)事,以便朝廷遣散軍民,務農田耕,這既是大后方吃緊的現(xiàn)實考慮,也是擔心大軍軍權繼續(xù)留在姜維手中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另外還有一些后方主動請纓的文書,從劍閣反攻到漢中大戰(zhàn),大仗小仗都是軍中老卒和部分南中兵卒、新軍打的,炎興新軍中那些一直留在后方沒有上陣的勛貴子弟眼見勝負明顯、戰(zhàn)事將盡,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戰(zhàn)場上撈取最后的軍功,因此積極請戰(zhàn),爭先恐后要為國殺敵。
敵軍遁走,漢中是沒仗可以給他們打了,但陰平、武都多少還有一些小規(guī)模戰(zhàn)斗可供他們發(fā)揮。
這些事情軍政高層都是心照不宣,抓住反擊戰(zhàn)勝利的尾巴,該上戰(zhàn)場鍍金的鍍金,該打順風戰(zhàn)賺軍功的賺軍功,區(qū)別只是要跟誰交易,讓誰家的子弟分一杯羹而已。
總而言之,這段時間關于人事調動、邊防部署、兵馬錢糧調撥等等,大將軍幕府和朝中各方少不了一番博弈,最終才能敲定實施戰(zhàn)后的各項事宜。
眼下前線的當務之急,其實還是收拾漢中局面。
有了差點全境淪陷、破家滅國的教訓在,漢中終究還是要回到“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的布防格局,以當下的國力人心,蜀漢是不敢再弄險行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戰(zhàn)策了。
邊境防務進行大規(guī)模調整,隨之而來就是諸多衍生問題。
一是是否收縮陰平、武都等地邊境戰(zhàn)線。若是收縮,沿邊諸多圍戍、蠶食魏國邊境等措施不免都要放棄,這是姜維過去多年經營的心血,更干系北伐大計的進退損益、人心向背,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說放棄就能夠放棄的。
二是如何解決漢中糧食困難。漢中自去年秋冬以來深陷兵災戰(zhàn)火,百業(yè)停擺、農事廢置、倉廩空虛、戶口流失,可想而知這一兩年的地方賦稅很多是收不上來了,官方反要倒貼錢糧賑濟民間。
這民間賑災還可以說苦一苦百姓,但屯兵戍邊必須轉運饋糧,不讓大頭兵足衣足食,那就別指望他們保衛(wèi)邊疆,一旦鬧餉,反戈相向不知要惹出多大禍事來······
這些問題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比如說就地推行屯田,就是一項解決措施。
這種官方回收荒田、統(tǒng)一經營、大頭充公的生產方式,在承平年代難免要陷入效率低下、貪污腐化的陷阱,但在戰(zhàn)爭年代卻不失為一種迅速籌集軍糧的辦法。
只是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之后,漢中屯田日漸廢馳,官方土地遭受侵占貪墨,膏腴良田在官府版籍上逐漸消失。這個時候重啟屯田之制,基本上就是要在地方上虎口奪食。
想到這些,大將軍姜維不禁頭疼,他低頭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
須臾之后,他又伸手從一沓公文中抽出一份文書。
這是輔漢將軍姜紹的上書,他在文中洋洋灑灑闡述當前漢中局勢眾多利弊之后,就提出了若干解決措施。
屯田策是其中之一。他認為軍方應該趁著漢中戰(zhàn)后這一特殊軍管時期下手,加快重啟漢中屯田大事。
疾風知勁草,板蕩顯忠臣。時下蜀漢官員倒下一大批,地方官府阻力大大減少,大將軍以幕府名義調度漢中各縣資源,用軍方自己的人牽頭清理戶籍田地,摸清楚漢中各縣戶籍、土地的實際情況,為下一步大規(guī)模屯田打下基礎。
此外還有其他建策,姜維暫時不置可否,而是抬眼看向在一旁伏案處理公文的心腹李簡。
“李主簿,你以為子復所言數策,如何?”
PS:明天上架上傳vip章節(jié),一天兩更,請書友們多多支持,正版閱讀,增加訂閱數,你們的支持很重要,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