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所間雜記

戲劇評雜記

所間雜記 螃蟹兩錢 1250 2020-07-18 10:02:44

  觀察莫里哀和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這是戲劇的兩種典型。

  曾經(jīng)就有過這樣的評論。

  莫里哀筆下的人物雖然鮮明生動,但人物過于扁平,概念品質(zhì)單一,缺乏應有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有時會流于膚淺和單調(diào)。也就是所謂的扁平人物。

  比如莫里哀筆下的阿巴公即吝嗇人,但他只是吝嗇而已,但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除了吝嗇,卻還懷有復仇之戀,抱有舔犢之情,而且機智靈活。

  再如莫里哀筆下的偽君子達爾杜弗,為善,但只是偽善,而莎士比亞筆下的伊埃虛假而詭辯,還有虔誠和殷勤,十分的立體,也就是所謂的圓形人物。

  莎士比亞是公認的大師,一向稱為莎翁。他的作品成就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我并不認為莫里哀就該如此。從更大的觀念上來講,這只是兩種人物的風格,扁平人物有扁平人物的好處,能突出一點,而且還能附帶有其他的各種風格,在寫作中也是經(jīng)常應用到的。

  自然人或許是更多的是立體,而且圓形人物也確確實實更令人或許說相似,而達到一種共鳴。而且也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但是就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從文學上而論,并沒有誰輸給誰,畢竟不同的人,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文章,如果要得到某種境界,需要運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千篇一律或許是好文章,但能成為傳世經(jīng)典的往往不是絕對簡單單一的模仿。當然文章其實一直都在模仿。

  現(xiàn)在僅僅就莫里哀和莎士比亞被翻譯過來的作品來說。莎士比亞的作品更有耐讀性,這是我看過之后的真實感受。當然這本來就也有時代的隔閡。文章可以通情,可以詮釋,但是人的不同時代的不同,必定會產(chǎn)生隔閡,也會產(chǎn)生個體的想法。僅僅就各種譯本的兩個人的作品來說,確確實實莎士比亞的更有耐讀性。當然這或許也有翻譯的原因。

  關于戲劇國內(nèi)的也有很多。

  元雜劇如果也列在其列,那些經(jīng)典作品自然是經(jīng)典。說起來,中國古代的很多作品都真的很經(jīng)典。那些比較玄妙的就不說了,單單一個儒林外史如果有耐心,細品一下,真的是妙不可言。這個儒林外史熟知的應該是一篇課文叫做范進中舉。這里你也能看到中國式的塑造人物,與國外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講一下時間稍微近些的中國戲劇。

  被人熟知的魯郭茅巴老曹。也就是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其中老舍和曹禺,就是典型的戲劇作家。

  一向被人熟知的曹禺的《雷雨》,《日出》,《BJ人》。也是中國戲劇乃至世界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比如BJ人里面曾文清的懦弱和愫方的善良,也給一些讀者留下了烙印。所謂的追昔過去,憧憬未來。這些作品其實在我看來,到了這里就是僅僅個人看法,我認為曹禺的作品的一些主核體現(xiàn)就是正應了道德經(jīng)里面的那句話: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至于老舍,就著有《二馬》,《趙子曰》,《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

  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和茶館。好的戲劇往往就有典型的人物,比如茶館里面的王利發(fā),這個深諳人情世故,謹小慎微的人。而這個故事的背景也更加令人心思。有些時候感覺現(xiàn)在寫東西反而有了一些頗多的忌諱。個人也好,平臺也罷。按理說不應當,也不知道是為什么。有句哲學怎么說來著?像是叫什么,人生而自由,卻往往不在枷鎖之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