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陽聽聞孫權(quán)即位,立即召見留在鄴都的江東使臣張纮張子綱。一見到張纮,李大陽便開門見山地說道:“子綱啊,如今江東孫策已死,他的弟弟孫權(quán)孫仲謀即位,可他畢竟只有十八歲。你本為孫家使臣,如今我也該放你回去輔佐少主了?!?p> 張纮感激涕零,叩首道:“下官侍御史張纮,叩謝丞相之恩。下官本以為,先將軍與丞相作對,丞相本應(yīng)將下官斬首,萬沒想到,丞相竟放下官歸去,下官實在是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李大陽笑瞇瞇的,眼睛里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詭譎,他說道:“子綱不必如此,如今就要走了,不知道子綱在鄴都待的這半年覺得怎么樣?”
張纮恭敬地答道:“不瞞丞相,下官在鄴都這半年,總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國富民強,百姓殷實。丞相治理的國家,可謂是井井有條。”
李大陽依舊是笑瞇瞇地說道:“既然如此,那子綱愿不愿意讓天下都?xì)w于我的治下?”這話的語氣好像十分隨意,但實則包含了李大陽意圖。
與東吳第一文臣張昭合稱“二張”,擘畫江東的張纮又怎么能不明白李大陽的意思呢?他拱拱手說道:“丞相的意思是…”
李大陽點了點頭,說道:“不錯,以后必然有用到你的地方。待我取江東之時,希望子綱讓我失望?!?p> 張纮叩首道:“下官生于江東,自是希望家鄉(xiāng)父老能夠人人富足,只是有一件事,希望丞相能夠滿足下官。否則,縱然是丞相殺了下官,下官也絕不會為丞相做事。”
李大陽正色道:“子綱請講?!?p> 張纮道:“孫家對臣有知遇之恩,到時丞相取下江東,萬望保全我主?!?p> 李大陽笑道:“好,我答應(yīng)你,待我取下江東,必讓孫家滿門榮光,錦衣玉食,絕不虧待!”
于是,李大陽與張纮的君子協(xié)定就這么定了下來。隨即,李大陽表奏天子,封孫權(quán)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封張纮為會稽都尉,讓張纮回江東去了。
張纮離開的那一天,到相府拜別。李大陽看著張纮離去的背影,心中想著諸葛亮連環(huán)計的第二步:孫策善戰(zhàn)且性格急躁,而他的二弟孫權(quán)相比長兄則顯得軟弱無能。孫策一死,令張纮里應(yīng)外合,江東便唾手可得。
更何況,熟讀三國的李大陽知道,沒了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劉備孫權(quán)二人怎么也不會聯(lián)合起來,也就不會有孫權(quán)拒降,從而發(fā)生赤壁之戰(zhàn)了。
張纮走了之后,李大陽就開始盤算怎么拿下那他早已想好的豫州了。
李大陽召集謀士,商議取豫州的事宜,席間諸葛亮說道:“主公,依臣所見,這次取豫州,勢必會碰上勁敵?!?p> 李大陽不解地問道:“先生,何以見得?這豫州本是一盤散沙,取下豫州,應(yīng)該會輕輕松松吧?”
此時路昊笑道:“主公,您別忘了豫州南面,可是有您日夜擔(dān)憂,迫不及待想要滅掉的敵人呢?!?p> 李大陽轉(zhuǎn)頭向路昊道:“伯穹你是說劉備?他身在荊州劉表帳下,沒有劉表的命令怎么敢出擊與我對敵?難道他敢以自己微弱的兵力對抗我的大軍嗎?以我對劉備的了解,他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p> 諸葛亮搖了搖手中羽扇,笑笑說:“主公,劉備依附劉表,而劉表則日暮西山,大權(quán)都被其妻蔡夫人的蔡氏宗族把持。這劉備由于能力太強,又支持立素有紛爭的劉表二子劉琦劉琮中的長子劉琦繼任荊州牧,而招蔡氏宗族嫉妒,難有容身之所。如今他被劉表封在新野,日夜練兵,就是為了奪取自己的一塊領(lǐng)土。而恰好,與荊州接壤且最易取的就是豫州了。而且依臣之見,主公應(yīng)立即起兵,不然被劉備趕在前頭,我們就算侵犯,他劉備就占據(jù)道義了?!?p> 李大陽一聽,趕忙下令道:“傳我號令,速速整軍,前往豫州。”
果不出諸葛亮所料,傳令兵剛剛出門去,便有急報傳來:劉備已整軍前往豫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