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撤軍的路上嬴政就與王翦、楊端和開始討論攻魏。
嬴政首先考慮的是魏國的外援,這也是這么多年來與六國斗智斗勇最重要的一點……六國雖內(nèi)斗不止,但在一國行將滅亡時又往往會有它國援救。
“燕國已無糧草不可能增援?!?p> “代國更是不足為慮?!?p> “齊國便是連燕國相邀的合縱都不會出兵,更遑論魏國了?!?p> “只是這楚國……”
王翦回答:
“楚國于燕國合縱也不過是做個樣子?!?p> “且其內(nèi)部局勢未穩(wěn),屬下以為楚也不會援魏?!?p> 嬴政皺眉搖了搖頭:
“只怕未必?!?p> “燕國相邀時楚地距趙國路途遙遠,且三郡與楚地無切膚之痛?!?p> “但魏國卻并非如此,魏國與楚地相鄰,保魏便是保楚。”
“何況楚國幅員遼闊兵多將廣,楚王負芻又不似燕王喜那般昏庸……”
一番分析下王翦心服口服,抱拳道:
“大王所言甚是,魏國都城大梁距魏楚邊境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十里?!?p> “若楚兵來援,我軍便腹背受敵。”
楊端和加了句:
“且大梁城墻堅厚,周圍又水網(wǎng)密布,攻城實非易事?!?p> 這是魏國都城大梁的一個特點。
魏國自梁惠王六年遷都至大梁城以來一直都在加固城墻,至今已有百余年。
如今這城墻已算是天下聞名的堅城了,史上秦、齊兩國數(shù)次打到大梁城下,都因為無法破城無功而返。
城堅墻厚還只是其一,更重要的還是魏國一直以來在大梁一帶挖掘運河引黃河水灌溉。
這些運河及溝渠像扇形一樣在大梁周圍展開,將開闊的地面分割成多個小塊。
這給進攻一方造成諸多不便。
甚至魏軍時不時從城內(nèi)反攻而出再城池和水網(wǎng)結(jié)合防守,使敵軍無可奈何。
王翦卻對楊端和說:
“攻城我卻不太擔心,你置下不是有個工師叫沈兵嗎?”
楊端和趕忙回答:
“稟大將軍?!?p> “沈兵已升任嗇夫!”
王翦點頭道:
“如此甚好。”
“據(jù)聞他近來又制出一座叫什么……浮橋?”
楊端和回答:
“大將軍所言甚是?!?p> “這浮橋乃原木所制,便有若木筏般浮于水面?!?p> “前后只需幾個時辰便可搭起一座橋供兵士通過?!?p> 王翦點頭道:
“這便是了?!?p> “以往我軍無法攻下大梁多是因水網(wǎng)所阻?!?p> “如今我等何不以浮橋克水網(wǎng),以投石機攻城墻?”
“要知在沈兵那投石機下,便是HD堅城也能輕松告破,大梁又能抵擋幾日?”
楊端和想了想,就點頭說道:
“大將軍所言甚是,此法或是可行?!?p> 嬴政點頭道:
“那便成了?!?p> “若是我軍能制出浮橋攻下水網(wǎng),這水網(wǎng)便能為我所用?!?p> “如此一來,便是楚軍來援也會被我等憑水網(wǎng)阻擋奈何不得。”
然后又哈哈一笑,道:
“倒頭來,破這大梁城的還是沈兵……”
“也不知道這沈兵是哪來的諸多主意?!?p> “水車、翻車、投石機……此時又有浮橋?!?p> “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你二人可要將這沈兵看好了,莫讓他出什么差錯?!?p> “否則我大秦便失去一員福將矣!”
王、楊二人趕忙點頭稱是。
楊端和心下暗驚,這往后可不能把沈兵派到什么危險的地方去了,否則這大王怪罪下來……
于是,沈兵一行人回到HD時還沒歇上一口氣就接到制作浮橋的命令。
沈兵不知道大批量的學制作浮橋意義何在,他只知道上級傳達下命令照做就是。
確切的說不是制浮橋,而是將制浮橋的方法傳授給其它工匠及兵士。
更確切的說不是傳授制浮橋而應該是訓練。
因為浮橋這東西制作起來相對比較簡單,麻煩的在于能將其快速拼接。
如果說制作上有什么麻煩的話,就是木筏往往會出現(xiàn)高低不等及傾斜的情況。
上次渡河時就碰到過類似的問題。
只不過那次河水不急又有緊急修復,最后還是堪堪建成了一條不影響渡河的浮橋。
此時回想一下沈兵就感到有些后怕。
當時若因為這些問題部隊無法順利渡河,自己這顆腦袋只怕就保不住了。
不過這兩個問題很容易解決。
沈兵一邊在羊皮上畫著圖一邊對胖子屯和蒼說:
“若是發(fā)現(xiàn)有些木筏浮出水面的部份高了,莫要以為將高出的部份去掉一些便可降低高度!”
蒼和胖子屯兩人連連點頭應是。
上一次他們中就有許多人犯這錯誤。
沈兵接著說道:
“相反,我們應該在高出的部位加上重量。”
“當然重量必須在邊緣而不是中間?!?p> 這其實就是一個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問題。
胖子屯和蒼兩人不必理解這么深,他們只需要知道怎么操作就行了。
見兩人沒意見,沈兵就接著說道:
“更難的是平衡問題!”
這是重中之重,因為如果木符本身不平衡比如一邊高一邊低,其抗浪性及抗沉性就會很差。
要是把木板勉強往上架,一腳下去這木筏說不定就開始在水里打滾浮橋也就翻了。
解決起來也不容易。
通過加配重的方式的確可以。
但問題是加多少配重呢?
配重加在個位置呢?
這都需要計算且計算和操作起來都不簡單。
不僅耗時長且容易出事。
沈兵知道戰(zhàn)場上的事都要簡單易做,一旦復雜起來在緊張的環(huán)境下就很容易出亂子。
于是沈兵就想了一個實用的方法:
“統(tǒng)一將木筏制成長形。”
“木材首尾交錯互換相疊?!?p> 木筏不平衡主要是木材一頭粗一頭細引起的浮力兩頭不等。
如果把頭尾交錯互換就可以某種程度輕重相抵使整體更趨于平衡。
就算最終依舊不平衡幅度也不會太大同時也更易調(diào)整。
胖子屯和蒼一一記下然后按沈兵的話去操作,果然就比之前的情況要好得多。
蒼是無所謂,他只需要知道方法就滿足了。
但胖子屯卻是個想知道原理的人,一時在河邊盯著那木筏又是看又是算的,抓耳撓腮的怎么也沒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唉!這是要坐浮力講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