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譙周勸諫季漢亡
季漢炎興元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
魏將鄧艾于綿竹大破漢軍,漢將諸葛瞻以下一萬多人被斬殺,鄧艾軍勢威震巴蜀。
占領(lǐng)綿竹之后,鄧艾目標(biāo)直指成都。而姜維在劍閣,閻宇在江州,霍弋在南中,皆無法前來阻擋。
季漢王朝,到了此時,遭滅頂之災(zāi)已無法避免。
不久,諸葛瞻軍敗之消息傳向雒縣,雒縣百姓皆驚慌逃命,雒縣令常忌無法控制局面,又自知手中無兵,于是也逃了。
遙想當(dāng)年劉備入蜀,進攻雒縣,雒縣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期間還損失了軍師龐統(tǒng)。而如今魏軍未至雒縣,縣中官吏百姓全部逃走,僅留一座空城。過去今日,如是一比,叫人唏噓。
只見雒縣令常忌帶著家眷,來到郫縣,投奔自己的從兄郫縣令常勖。
話說郫縣令常勖收到諸葛瞻軍敗之消息后,親自安慰城中百姓,又率吏民固城拒守,于是郫縣成為綿竹失陷后,附近諸縣中唯一保全的縣城。
這時,常忌來到郫縣官府,見到了常勖。
常勖見常忌神情緊張,頗為狼狽,道:“賢弟,賢弟,先坐下,說說前線情況?!?p> 常忌坐下后,感慨道:“諸葛都護以下一萬多漢軍,盡被魏賊殺戮,雒縣無法堅守,民眾官吏四散逃命,我無奈,也只能攜家小前來投奔兄長?!?p> 常勖安慰道:“惜哉!痛哉!如此看來,敵勢已無法阻擋。綿竹離雒縣僅一日路程,或許雒縣很快便將陷落?!?p> 常忌道:“或許就是今日,雒縣就將被魏賊占據(jù)?!?p> 常勖道:“我即刻派人前往汶山求救,汶山太守有駐軍不下三千,我自征軍二千,等汶山之軍前來與我匯合,共救成都。我再派人前往成都,請陛下堅守數(shù)日,等待救援。”
常忌道:“在郫縣集結(jié)軍隊,最快也要五日,而雒縣離成都不過百里,魏賊一日便會趕到,成都此時無兵,這叫陛下如何堅守!”
見他這么說,常勖道:“只能期待奇跡也?!?p> 于是常勖在保全郫縣的同時,派人聯(lián)絡(luò)汶山之軍。
諸葛瞻軍敗之消息,此時也傳到了劍閣。
聽聞諸葛瞻被鄧艾擊敗,姜維及諸將皆感震驚。
廖化道:“諸葛思遠(yuǎn),麾下一萬多人,不進江由,不守涪縣,偏偏退到綿竹。既然退到綿竹就應(yīng)堅守城關(guān),閉關(guān)謝戰(zhàn),擋住鄧艾,消耗士氣,再尋機反擊。為何會選在綿竹城外列陣與鄧艾決戰(zhàn)。鄧艾之軍乃隴西精銳,戰(zhàn)力之強豈是羽林軍可比,如此迎戰(zhàn),豈能不??!”
張翼道:“交戰(zhàn)一日,全軍皆沒,太大意也,難道諸葛思遠(yuǎn)身邊無謀士,使?jié)h軍遭如此之大敗?!?p> 董厥道:“失去綿竹,鄧艾兵鋒直指雒縣、成都。而成都此時無兵可用,又該如何抵擋?”
李密道:“大將軍,如此之局,當(dāng)如何保全成都,保衛(wèi)陛下?!?p> 見眾人焦急,姜維走到地圖前,分析片刻,道:“右將軍閻宇已回師成都,閻宇麾下八千巴東精銳,若能及時趕到,便能擋住鄧艾?!?p> 廖化道:“大將軍,巴東之軍最快也要五至七日才能到達(dá)成都,怕是來不及也!”
姜維道:“若鄧艾搶先一步到達(dá)成都,那只能指望陛下堅守數(shù)日。若陛下不能堅守,或走南中,避其鋒芒,或向巴東,至鄰國避難?!?p> 只見眾將時而面面相覷,時而看著姜維,不知該說什么才好。
姜維又道:“此時我軍再守劍閣已無意義,須立即救援成都?!?p> 張翼道:“涪縣、綿竹已被魏軍奪取,無法走大道返回。再說我軍一走,鐘會追來,南北夾擊,我軍將被包圍于涪縣以北?!?p> 姜維道:“我軍當(dāng)繞行巴西,到達(dá)廣漢郪縣,再救成都。另派人快馬返回成都,詢問陛下應(yīng)敵之策?!?p> 李密道:“如此看來,保衛(wèi)成都,只能如此也。”
于是姜維立即下達(dá)軍令,入夜后全軍放棄劍閣,繞行巴西,回救成都。
同一時刻,江州。
諸葛瞻兵敗的消息傳來,閻宇詢問傳信兵道:“這么快就敗了,這才幾日,是真是假,你可否了解清楚?”
傳信兵道:“將軍,諸葛都護臨陣戰(zhàn)死,上萬漢軍皆被鄧艾所殺,如今綿竹城上已高掛魏賊旗幟?!?p> 閻宇嘆了口氣,道:“行,你先下去。”
傳信兵走后,部將道:“將軍,鄧艾已占據(jù)綿竹,不日將到達(dá)雒縣、成都。而大將軍遠(yuǎn)在劍閣,就是得到消息,再回成都,怕也遲矣?!?p> 閻宇想了想,道:“不知成都此時是否還有守軍,陛下又會如何應(yīng)敵?!?p> 閻宇看著劍閣方向,又道:“你馬上派人到劍閣聯(lián)系大將軍,尋求退敵之策。另派人回成都打探消息,若陛下要退到巴東避難,我等可前去迎接圣駕?!?p> 部將道:“諾!”
見軍情有變,身在江州的閻宇立即做出軍事安排,他將援軍留于江州,派人去劍閣、成都打探消息,他打算在得到確切消息之后,再做行動。
諸葛瞻兵敗的消息,此時也傳到了成都。
皇帝劉禪于正殿召集百官、王室,開會商討對策。
太子劉璿道:“父皇,諸葛都護兵敗綿竹,或被賊人所害。此時賊人已占領(lǐng)綿竹,大敵當(dāng)前,江山社稷危于旦夕,我朝應(yīng)立即關(guān)閉成都城門,加緊備戰(zhàn)?!?p> 劉禪道:“真沒料到,諸葛都護如此速敗,吾本以為他會像他父親那般,將賊人趕出國境?!?p> 劉璿道:“南中霍弋,原為太子宮近侍,忠誠可靠,可命其率南中之兵,北上成都,父皇可固守待援?!?p> 劉禪道:“千里之遙,何能速救。當(dāng)詔令到達(dá)南中,霍弋再北上,已過十至十五日,這叫人如何固守。”
尚書令樊建道:“陛下,右將軍閻宇已在回京路上,幾日之后便可到達(dá)。以閻宇對抗鄧艾,陛下可至巴東白帝暫避鋒芒。若閻宇將軍不能抵擋,陛下可入?yún)菄G州,尋求避難。等情況有變,再返回國土?!?p> 劉禪想了想,道:“去吳國,是否應(yīng)提前派使者通告,讓吳人早至邊界接應(yīng)?!?p> 尚書仆射張紹道:“陛下,可行幸南中建寧,依靠南中之阻險,長久御敵,待敵疲憊退卻之際,再返回成都?!?p> 太子劉璿的固守待援,尚書令樊建的東入巴東、吳國,尚書仆射張紹的入南中建寧,成為此時朝中群臣議論的三種御敵之策。
見群臣議論,無法統(tǒng)一意見。這時光祿大夫譙周出列,招呼眾人安靜,便對皇帝劉禪道:“陛下,老臣有言,不知可奏否?”
劉禪眼前一亮,道:“譙大夫,愛卿請講?!?p> 譙周看了眼群臣,對劉禪道:“老臣以為,事到如今,已無法抵擋賊人,只能開城請降?!?p> 見國之大儒,蜀中長者譙周,出口就是投降,這讓季漢君臣上下皆感震驚。
難道一個開國四十余年的國家,在一個效力國家四十年的老臣眼里,真就沒一點希望了嗎,為何他會想到直接投降。
見群臣議論,劉禪招呼安靜,后道:“譙大夫,為何要開城請降,請說道理?!?p> 譙周道:“陛下,首先固守,如何可行?南中援軍到達(dá)成都最快十日,巴東援軍到達(dá)成都最快五日,而敵軍二日內(nèi)便會兵臨城下,而成都此時無兵,請問如何固守?”
朝堂之上鴉雀無聲,劉禪又問:“那向東奔吳如何?”
譙周道:“其次奔吳,沒有寄居別國而仍為天子之人,所以陛下進入?yún)菄?,只能稱臣。且如今國家之間的體制沒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國能吞并小國,這點很明顯。由此可以看出,魏國今日進犯我國,明日也要吞并吳國,而吳國并不能吞并魏國。同樣是稱臣,與其作小國臣,為何不作大國臣。若陛下要先稱臣吳國再稱臣魏國,與其接受兩次喪國之辱,何不只接受一次?”
劉禪聽后,仔細(xì)一想,似乎有些道理,于是再問:“入南中可否?”
譙周撫摸胡須片刻,道:“再者若陛下想入南中,當(dāng)盡早謀劃,才能實行。如今大敵當(dāng)前,災(zāi)難與滅亡即將降臨,大小臣民之心態(tài),能否保證絕對之忠誠?恐怕當(dāng)陛下下令打開南門,啟程出發(fā)之時,便會有意想不到的變故發(fā)生,哪里還可能讓陛下順利去建寧。”
劉禪道:“譙愛卿的意思是,只要吾下令奔走南中,成都必生亂,便無人愿意執(zhí)行詔令?!?p> 譙周道:“陛下明鑒?!?p> 樊建道:“譙大夫,朝廷無力堅守成都,奔吳不可,入南中亦不可??磥泶巳咴谀阊劾锝詫傧虏撸悄阌X得此時請降能否成功?如今鄧艾離成都不遠(yuǎn),若他不肯受降,又將如何?”
譙周激動道:“那不可能!如今吳國還未歸降魏國,所以趨勢讓鄧艾不得不接受。陛下降后,他還不得不以禮相待,怎敢虧待陛下。”
樊建道:“陛下降后,魏國朝廷會如何安頓陛下?”
譙周道:“魏國必然會下詔賜爵裂土分封陛下,為陛下修建宮室,關(guān)照陛下起居。若非如此,我當(dāng)親赴洛陽,用古人之道義為陛下力爭。也請列位臣工放心,魏國皆不會虧待列位請降者?!?p> 話到這里,劉禪一臉糾結(jié),雖說譙周之言卻有道理,然而投降太難令人接受。
劉璿道:“父皇,今若降賊,江山社稷毀于一旦,吾等將成王朝之罪人。我國治理南中數(shù)十年,安南將軍霍弋忠心可鑒,足以迎接王室。若成都不能守,還望陛下考慮入南中?!?p> 劉禪微微點頭,對譙周道:“譙大夫,太子之言也有道理,與其卑微稱臣,不如考慮暫入南中?!?p> 見自己說了這么多,皇帝還是不肯投降,還想抵抗,譙周不顧老臉,繼續(xù)勸道:“陛下,如今魏軍已深入國境,二日內(nèi)就會到達(dá)成都,此時還想依靠南中,愚臣認(rèn)為,這樣或考慮不周。”
劉禪道:“為何不周?”
譙周道:“南中是何地,諸夷之地,平時對朝廷就沒什么貢獻,經(jīng)常反叛。自從丞相南征,大軍逼迫之后,當(dāng)?shù)厝藳]了辦法,最終才肯屈服。朝廷讓當(dāng)?shù)匕傩绽U納賦稅以供軍功,當(dāng)?shù)匕傩諡榇税l(fā)愁并常有怨氣,所以南中之人是長期對朝廷不滿之人。如今形勢所迫,陛下去尋求依靠,當(dāng)?shù)厝烁鼤艿襟@擾,從而再次反叛,這是其一。魏軍前來,不僅是奪取我國國土,當(dāng)陛下奔南之日,魏軍會趁我國衰弱之勢,縱兵追趕,這是其二。若陛下順利躲過追兵到達(dá)南中,對外要長期對抗魏軍,對內(nèi)要當(dāng)?shù)厝颂峁┌俟倥c王室之供給,耗費巨大,而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獲取,只能增加諸夷之負(fù)擔(dān),負(fù)擔(dān)加重只會讓其加速反叛,這是其三。以前王郎在邯鄲稱帝,當(dāng)時光武帝在信都受王郎逼迫,打算放棄河北退回關(guān)中。邳肜進諫道:‘明公若向西返還,那么邯鄲的百姓不愿意拋其父母,放棄舊臣故主,千里隨從明公,那么逃亡叛變就是必定之事?!馕涞勐爮牧怂囊庖姡谑蔷凸テ坪惙Q帝的王郎。如今魏軍攻來,陛下向南奔走,我真擔(dān)心昔日邳肜之言在今日會實現(xiàn),這是其四。臣希望陛下早日定奪,便可獲得封土,若奔走南中,到實力窮盡才肯出降,那會造成很深的禍害。《易經(jīng)》曰:‘亢之為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這就是指圣人知天命而不會堅持違背天命之事,所以堯、舜因為兒子不優(yōu)秀,知天命另有所授,便尋求把王位傳授別人。兒子不優(yōu)秀,堯、舜主動將王位授于別人,何況如今禍患已經(jīng)降至。所以微子雖然是殷紂王之兄長,還覆蓋面部并口銜玉璧而歸降周武王,他哪會是心甘的,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以上四點及圣人之行,望陛下察納。愚臣粗言,可保王室,免遭禍害,可保巴蜀臣民,不再被兵戈踐踏,逃離家園?!?p> 譙周長篇大論,分析劉禪為何不能入南中,只有降魏才是最周全之策。
話到這里,譙周應(yīng)聲跪倒,懇求皇帝劉禪接受天命,放棄抵抗,開城出降。
譙周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堅決主張投降。這令群臣皆無法反駁,皆保持靜默,使時間猶如凝固一般。
也或許是譙周之論,把一切都分析的太過透徹,所以又令群臣不得不服。
見情況成了這樣,皇帝劉禪仰頭看著堂頂,感慨道:“看來大漢王業(yè),今日要亡矣!先帝,大漢之列祖列宗,寡人愚笨!寡人慚愧!寡人有罪!”
群臣注視著劉禪,譙周依舊跪地。
許久,劉禪回過頭來,向前走了數(shù)步,看著群臣道:“寡人繼位以來,以歷四十年,然而國家破碎,僅存巴蜀,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遙遙無期。四十年后再想,寡人究竟為這個國家做了什么,或許什么也沒做,所以使夢想越發(fā)遙遠(yuǎn)。姜伯約在劍閣,閻文平在巴東,霍紹先在南中,皆一代良將,然而因綿竹之?dāng)。燥@無用也。造成今日之勢,當(dāng)深思為何?賴黃皓之誤事,賴蔣舒之叛國,賴諸葛思遠(yuǎn)之徒有虛名,賴蜀中老臣與民眾皆心不在漢,更賴寡人治國無能。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寡人今接受譙愛卿之諫,請降鄧艾?!?p> 見皇帝終于表態(tài),譙周大喊道:“陛下圣明,陛下萬歲!萬歲!”
群臣紛紛搖頭,只作嘆息。
王室成員,劉禪五子北地王劉諶出列,道:“父皇,不能降!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當(dāng)敵人來到之日,父子君臣當(dāng)堅守城池,捍衛(wèi)社稷,臣兒當(dāng)披甲持刃,堅守城樓,誓死見先帝!”
劉禪看著劉諶,道:“北地王,如今之勢,擋不住魏賊也。城破之日,兵甲縱橫,城中百姓盡遭屠戮,汝等皆會成歷史之罪人,何必如此也!”
太子劉璿道:“父皇,難道因譙周之論,就一定要降,再無良策?”
劉禪看著劉璿,道:“為難汝也,四百四十八年大漢,寡人成亡國之君,汝成亡國之太子?!?p> 北地王痛哭哀求道:“不可,不可矣!父皇,大漢不能亡,不能亡!”又指著譙周,憤怒道:“譙周,你乃賣國老賊!賣國老賊!”
見北地王言語粗魯,劉禪道:“來人,扶北地王回王宮休息?!庇谑亲邅韮绍娛浚瑢⒈钡赝鯊娦蟹鲎?。
北地王走后,劉禪道:“秘書令郤愛卿?!?p> 郤正道:“陛下?!?p> 劉禪道:“由卿主筆撰請降書?!?p> 郤正愣住片刻,只好答應(yīng)道:“臣遵命?!?p> 郤正流著眼淚寫下:限分江、漢,遇值深遠(yuǎn),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干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里。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暗弱,竊貪遺緒,俯仰累紀(jì),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dāng)?shù),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馀糧棲畝,以俟后來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謹(jǐn)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赍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輿櫬在近,不復(fù)縷陳。
通俗意思為:因被江水、漢川所阻,地處邊遠(yuǎn),我憑借蜀地,孤懸一隅,觸犯天運,經(jīng)過多年,便與京師洛陽遠(yuǎn)隔萬里。我常想在黃初年間,魏國文皇帝(曹丕)命令虎牙將軍鮮于輔,像我宣誓溫和親密的詔令,申明與我友好的恩惠,明示出路,大義鮮明,而我薄德軟弱,貪婪父親留下的帝位,茍且多年,沒有尊崇教誨。如今天威已經(jīng)震怒,人鬼歸順有所定數(shù),我恐懼天朝之師,神威所至,我怎敢不洗心革面,順從天命!我現(xiàn)在下令所有部下放下武器脫掉鎧甲,官府中的資財不會有一點損壞。百姓遍布田野,成熟的糧食留在地里,以待天朝賜惠,保全百姓之生命。我伏臥在地上期盼大魏布恩德施教化,愿宰相(司馬昭)如同伊尹、周公,對我這個罪人能包容庇護。我現(xiàn)在派遣我私自任命的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上皇帝印緩和絲帶,請求得到你的指示和稟報我的誠意,我愿意恭敬的獻上忠誠,生或死的恩賜,全由大魏裁定。我將抬著棺材前來,所以這里不再詳細(xì)陳述。
郤正寫完請降書,上交劉禪。
劉禪閱后,立即任命張紹、譙周、鄧良為使,赴綿竹遞交請降書。
魏將鄧艾于綿竹大破諸葛瞻,巴蜀大地為之震驚??たh百姓紛紛逃亡,唯有郫縣縣令常勖約束吏民,固城拒守。姜維在北,閻宇在東,霍弋在南,常勖在西,皆無力立即救援成都。成都朝堂之上,劉禪請群臣商議對策,有人言固守成都,有人言奔吳避難,有人言南入建寧,而蜀中長者光祿大夫譙周否定三策,勸諫皇帝劉禪立即向魏軍開城請降。在一番權(quán)衡利弊之后,劉禪力排眾議,接受譙周之諫,于是季漢王朝,走到了盡頭。那么當(dāng)鄧艾收到請降書后,是否愿意接受,之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出降日鄧艾定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