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景耀六年,炎興元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月。
鄧艾于強川口擊敗姜維一部,鐘會占領陽安關口,包圍漢中漢、樂、黃金等城,又南下劍閣的捷報不斷傳向洛陽。
魏帝曹奐問訊,下詔重申以前封賞之意,以春秋晉故地十郡方七百里封司馬昭為晉公,晉位為相國,加九錫。于是洛陽公卿將校都到大將軍府宣旨祝賀,可司馬昭卻再次以禮辭讓。
等到上朝之日,司空鄭沖率群臣勸司馬昭接受封爵,勸進曰:“伏見嘉命顯至,竊聞明公固讓,沖等眷眷,實有愚心,以為圣王作制,百代同風,褒德賞功,有自來矣。
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湯,遂荷“阿衡”之號;周公藉已成之勢,據既安之業(yè),光宅曲阜,奄有龜蒙;呂尚,磻溪之漁者,一朝指麾,乃封營丘。自是以來,功薄而賞厚者不可勝數,然賢哲之士猶以為美談。
況自先相國以來,世有明德,翼輔魏室以綏天下,朝無闕政,民無謗言。前者明公西征靈州,北臨沙漠,榆中以西,望風震服,羌戎東馳,回首內向;東誅叛逆,全軍獨克,禽闔閭之將,斬輕銳之卒以萬萬計,威加南海,名懾三越,宇內康寧,苛慝不作,是以殊俗畏威,東夷獻舞。故圣上覽乃昔以來禮典舊章,開國光宅,顯茲太原。
明公宜承圣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元功盛勛光光如彼,國土嘉祚巍巍如此,內外協(xié)同,靡愆靡違。由斯征伐,則可朝服濟江,埽除吳會;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回戈弭節(jié)以麾天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今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盛勛超于桓文。然后臨滄州而謝支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p> 通俗意思為:“我們恭敬地看到封賜您的詔書,又聽說明公您又堅決辭讓,我鄭沖及群臣對您懷著赤誠之心,想向您說說淺陋的想法,我們認為圣王制定封賜制度,百代以后依然是這樣執(zhí)行,褒揚有德之士,封賞有功之人,自古以來皆如此。
昔日的伊尹,不過是有莘氏陪嫁女兒的臣仆,之后輔佐成湯建功立業(yè),于是被稱為賢相代號的“阿衡”。周公憑借文王武王建立的功業(yè),輔助成王,尚且受封于曲阜,據有龜蒙一帶的土地。呂尚不過是石番溪的漁夫,一朝做了周的統(tǒng)帥,便被封在營丘。從那以后,功薄而賞厚者,多得無法計算,然而賢哲之士,還是認為這些人物是值得稱道的。
況且自明公先父故相國以來,世代都有美德,輔助魏室,安定天下,朝無惡政,民無謗言。以前明公西征靈州,北臨沙漠,榆中以西,皆望風震服,羌戎奔向內地,歸附中原,東邊平定諸葛誕的叛亂,戰(zhàn)勝敵人而我軍完整無損。擒獲闔閭之將,俘虜輕騎銳師以萬萬計,德威達到南海,英名震懾三越,天下康寧,無苛政奸人。因而時俗畏威懷德,東夷獻舞。故圣上考查古今典禮舊章,開國封邑,立都太原。
明公應奉圣上旨意,受此大福,順應天意人心。功勛如日月光照宇宙,封國賜爵理應如巍巍斑山,永世不移。這樣才能內外協(xié)調,不違背典章事理。如此則今后從事征伐,可不戰(zhàn)而勝,掃除東吳,西平巴蜀,望祀岷山。進而回師停車,指揮天下,遠方夷狄無不歸服,中原臣民無不肅整。令大魏之德盛于唐堯虞舜,明公功勛超過齊桓晉文。然后學習文伯歸隱于滄海,效法許由退居于箕山,這豈不是盛大的舉動!最公最平,誰可與相比!何必用心于細小的謙讓之禮呢?!?p> 于是司馬昭接受天子封賜,正式成為晉公、相國、加九錫。
司馬昭受封后,道:“我何德何能,如今受命,乃依賴前線奮勇之將士,我大魏將士才是真正應授封之人。等平定西蜀,傳捷京師,我將上表陛下,重賞有功之臣。”
當司馬昭在洛陽授封之時,鐘會進攻劍閣不克,于是屯兵白水,研究對策。
只見鐘會起筆寫道:“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
通俗意思為:公侯您文武全才,胸懷超世的謀略,功成于巴、蜀,名揚于天下,遠近之人無不推崇你。每次想到往事,我們都曾同受朝廷教化,吳札(春秋時吳公子季札)、鄭喬(姬喬,史稱鄭子產),我希望用他們的友誼來比喻我們的美好未來。
寫畢,鐘會將書信拿給杜預。
杜預閱后,很不理解,道:“將軍之前給蔣斌寫,如今又給姜維寫?!?p> 羊琇道:“強攻三日不克,勸降怎會有效。”
見二人不太認可,鐘會道:“若我繼續(xù)強攻,只怕死傷萬人,依然拿不下劍閣雄關。而姜維乃天下名士,通曉大理,若我想與之交友,他一定會思慮。”
還未等杜、羊二人再說,鐘會對旁邊道:“向功曹。”
向雄出列,道:“鐘將軍。”
鐘會道:“你去送信,盡管放心,姜維不會干出兩軍交戰(zhàn),斬其來使之事。”
功曹向雄拿到書信,于是離開。
主簿鄧殷道:“鐘將軍,你確定姜維定不斬來使?”
鐘會笑了笑,道:“姜維乃涼州名士,著重名望,他只想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強敵,怎會使小伎倆而惹世人恥笑。所以我堅信,他絕對不會?!?p> 杜預道:“據探馬來報,漢中入蜀之三條通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之道口皆被蜀軍占據,我軍若想從漢中入蜀,目前來看,非常困難?!?p> 鐘會道:“看起來是如此,但這天下經常都會有意想不到之事發(fā)生,只是你我需要仔細研究與等待。”
羊琇道:“如今十月,朝廷應已收到攻克漢中之捷報,不知司馬公是否對我軍還有更大期望。”
鐘會想了想,道:“那肯定是有,若我沒猜錯,如今司馬公應已上位晉公,消息什么時候傳來,諸位靜等便是?!?p> 這時鐘邕從門口走來,道:“父親,諸葛緒將軍派人來到白水?!?p> 鐘會于是招呼進來。
那人進來,道:“鐘將軍,在下是諸葛將軍麾下參軍,今奉諸葛將軍之命,前來匯報軍務?!?p> 鐘會道:“請講?”
參軍道:“諸葛將軍與鄧將軍在陰平橋頭會師,但因姜維東撤劍閣,諸葛將軍認為再留橋頭已意義不大。諸葛將軍打算率軍前來白水,與鐘將軍匯合,再一同進攻劍閣?!?p> 鐘會看著他,道:“好,那諸葛將軍何時能到?”
參軍道:“二日后便到。”
鐘會道:“你回去告訴諸葛將軍,我歡迎他,希望他早點前來與我匯合,一同攻破劍閣?!?p> 參軍道:“諾!”道后,參軍便離開。
見鐘會這般爽快回復,讓杜預、羊琇等人很不理解,杜預道:“諸葛將軍前來,是否將改變戰(zhàn)局?”
于是鐘會把自己的想法告之眾人。
稍晚,鐘會使者向雄來到劍閣,姜維接見了他。
向雄拿出書信,道:“姜將軍,這是鐘將軍寫給你之親筆信?!?p> 姜維道:“幸哉,拿來一看。”
李密拿后交給姜維,姜維過目,道:“鐘將軍是否美譽過度,文武之德,聲暢華夏,這不是指鐘將軍在淮南之功績?怎會是我這九伐祁山而未功成之人。至于吳札、鄭喬之好,很難形容二軍相爭時之各自主帥。鐘將軍好意,我姜伯約心領便是,你可回去。”
見姜維這番回復,向雄道:“姜將軍,鐘將軍非常愿意與姜將軍交友,愿姜將軍鄭重考慮,若能成全,這便是為人稱道而流傳千古之美談?!?p> 姜維道:“為人稱道,千古美談?怕不會成為為人所惡,千載叱責?若鐘將軍真愿與我交友,我倒有個更好想法?!?p> 向雄道:“請姜將軍明示?!?p> 姜維道:“鐘將軍可調轉戰(zhàn)旗,與我一同北上問罪,誅滅反賊,興復漢室。若能如此,我當視鐘將軍為兄弟,便如吳札、鄭喬之好。若是不能,還請戰(zhàn)場上見!”
向雄不解道:“姜將軍,請三思!”
姜維對左右道:“送客!”
向雄激動道:“鐘將軍率十萬大軍于白水,若再猛攻,玉石俱焚,姜將軍,姜將軍請三思!”向雄還未說完,便被轟了出去。
鐘會使者離開后,廖化走到姜維身前,道:“真好笑,豈有率十萬大軍侵犯他國而美曰交友之事。”
張翼道:“來者不善,非我不仁也!”
姜維看著旁邊李密,道:“魏軍那邊是否有新軍情?”
李密道:“諸葛緒率軍即將到達白水,與鐘會合兵?!?p> 姜維想了想,道:“諸葛緒在陰平橋頭表現如此拙劣,竟還敢來劍閣,真不知羞恥也?!?p> 廖化道:“那大將軍之意是?”
姜維道:“只要我軍堅守各處險要,魏軍兵力再多,皆不足為慮。廖將軍、張將軍,我估計魏軍之新攻勢即將來臨,你二人督促各處險要,嚴守以待?!?p> 廖化、張翼皆道:“諾!”
之后,向雄回到白水。
向雄站在鐘會身前,嘆氣道:“姜維太過自負,不愿與鐘將軍交友,我話未說完,便被他轟走。”
羊琇道:“這個姜維,他以為守住劍閣便可高枕無憂,以我軍之強勢,必突破劍閣,全殲蜀軍?!?p> 鐘會看著向雄,道:“姜維還說了什么?”
向雄想了想,道:“我不敢說?”
鐘會道:“你直說,我恕你無罪。”
向雄道:“姜維還說,請鐘將軍調轉戰(zhàn)旗,與之一同北上問罪,誅滅反賊,興復漢室?!?p> 杜預道:“姜維驕狂日久,倚仗手中精銳,不把我軍放于眼里,看來和是不成,只能一戰(zhàn)?!?p> 鐘會點了點頭,道:“等諸葛將軍來到白水,到時我軍實力更盛,便可再度攻打劍閣?!?p> 不久,魏中路軍統(tǒng)帥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到達白水。
鐘會率僚屬在白水關關外迎接。
鐘會、諸葛緒相見,幾句寒暄之后,便進入關中,到達將軍府大堂。
二人入座,諸葛緒道:“我聽聞姜維死守劍閣,鐘將軍猛攻不克,若是如此,此戰(zhàn)非速戰(zhàn),乃需持久也。”
鐘會笑了笑,舉著茶碗,示意飲茶,飲后,鐘會道:“姜維自恃勇猛,奈何兵少將寡,何以持久也。”
諸葛緒放下茶碗,道:“看來鐘將軍已有良策?!?p> 鐘會走到地圖前,道:“諸葛將軍請看,由漢中入蜀之要道,即金牛道,此道可直達成都,然而此道已被姜維占據,我軍無法通行。所以我決定以一部人馬在劍閣牽制姜維主力,令遣一將繞行劍山,率偏師東出米倉道、洋巴道,進攻巴西、巴東。事成之后,偏師或北上劍閣,南北夾擊劍閣蜀軍,也可直撲成都,逼姜維撤軍?!?p> 諸葛緒仔細一看地圖,道:“中路牽制,偏師突破,此不失為一種良策,只是姜維不會派軍堅守各處道口險要乎?”
鐘會道:“我大軍壓于劍閣北,人數眾多,姜維難以分身。就算在群山之間布下少量伏兵,又怎能抵擋我數萬魏軍之猛攻?!?p> 諸葛緒想了想,道:“有道理,此策若成功,平蜀之日或不久矣。請問鐘將軍,將派何將偏師東出?”
鐘會看著諸葛緒,道:“當為足下?!?p> 諸葛緒驚訝,道:“鐘將軍竟將如此大事托付于我?”
鐘會道:“此事非諸葛將軍莫屬?!?p> 諸葛緒微微點頭,道:“好,我諸葛緒服從軍令,請鐘將軍下命令!”諸葛緒道后即起身。
鐘會亦起身,道:“諸葛將軍,請你率本部人馬,明日東出,走米倉道、洋巴道,攻取巴西、巴東。我會同時進攻劍閣,助你一臂之力?!?p> 諸葛緒堅定道:“諾!在下這就去準備!”
諸葛緒離開大堂后,杜預走到鐘會身前,道:“這位雍州刺史為何如此不慎重,怕是要一敗再敗也?!?p> 鐘會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么了。
新一日,諸葛緒率本部人馬,出白水,向米倉、洋巴二道進軍。
然而諸葛緒一行動便被姜維察覺,諸葛緒在前往二道的路上,不斷被姜維布下的伏兵騷擾。等到米倉道口,諸葛緒見道路非常險峻,擔心姜維在路上布置伏兵而造成更大損失。他膽顫心驚,便停留道口,不再向前。
入夜,諸葛緒被姜維伏兵又有騷擾,天一亮,諸葛緒不敢再走,即率軍返回白水。
得知諸葛緒折返,這讓鐘會很不爽。
諸葛緒剛進軍府大堂,鐘會便命軍士實行抓捕。
諸葛緒被抓,激動道:“鐘將軍,為何抓我?”
鐘會道:“為何抓你,你亦有臉問。我命你走米倉、洋巴二道,攻取巴西、巴東。你卻違背軍令,擅自撤軍。你畏敵不前,貽誤戰(zhàn)機,依令當斬!”
諸葛緒驚恐,道:“鐘士季,我是大魏雍州刺史,你沒有權力殺我!”
杜預道:“鐘將軍,此時若殺了諸葛將軍,怕是不妥,還望將軍饒他一命?!?p> 羊琇道:“不如先押下,將此事上報朝廷,待朝廷降旨。”
于是鐘會聽從杜預、羊琇之建議,先將諸葛緒關押起來。
其實,這一幕是鐘會之計,他已密報朝廷說諸葛緒畏縮不進,請求囚車返京,而事情的發(fā)展正如他所料。
諸葛緒被拿下后,鐘會收編其麾下三萬軍隊,從而獨攬中、東二路大軍。
漢中捷報傳至洛陽,魏國朝廷一片喜慶,司馬昭成功進位晉公。魏將諸葛緒先于陰平橋頭不聽鄧艾之策,堅持要向東與鐘會匯合。然而到達劍閣前線不久,便被鐘會設計拿下,奪其兵權。面對這樣的局面,鐘會接下來又會有怎樣的計謀,姜維能否抵擋住魏軍新的攻勢,之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鄧艾鐘會謀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