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柳永二十一歲
這一年春天的時候,身在旅途的柳永收到了妻子的來信,里面是妻子的一副肖像以及一封書信,柳永打開來看,里面不免會有妻子的一些哀怨。
妻子在信里面說,自從柳永離家之后自己一直獨守空房,時間流逝,當(dāng)初衣服上留下的丈夫的清香,如今都已經(jīng)逐漸淡去,以至于自己因為這種相思煎熬,早已經(jīng)容顏憔悴,不信你瞧瞧這次一起給你寄過去的畫像也便知道了。
柳永讀完妻子的這封信,看到她憔悴的肖像之后,內(nèi)容的愧疚也有感而發(fā),模擬著妻子的語氣,作了《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以及《定風(fēng)波·自春來》兩首詞。
《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
自從回步百花橋。便獨處清宵。鳳衾鴛枕,何事等閑拋??v有馀香,也似郎恩愛,向日夜?jié)撓?p> 恐伊不信芳容改,將憔悴、寫霜綃。更憑錦字,字字說情憀。要識愁腸,但看丁香樹,漸結(jié)盡春梢。
《定風(fēng)波·自春來》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dāng)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zhèn)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第一首《西施·自從回步百花橋》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內(nèi)容描寫的都是妻子給自己寄來的書信的大概內(nèi)容,其中“回步百花橋”指的是回到當(dāng)初兩個人認識的時候,百花橋出自《續(xù)仙傳》中元徹、柳實與仙女相會的地方;“何事等閑拋”一句表達的是為何隨便拋棄之意;“馀香”指余香;“霜綃(xiāo)”白綾的意思,也指花在白綾上女子的肖像;“情憀(liáo)”形容悲痛之情;“丁香樹”丁香花蕾也叫丁香結(jié),詩詞中常用來比喻愁思固結(jié)不解。
第二首《定風(fēng)波·自春來》是柳永因為收到妻子的來信有感而發(fā),遐想出來的妻子這段時期的狀態(tài),所作的一首怨夫詞。詞的上片寫到,自從入春以來,即便是看到紅花綠葉,自己也是愁眉緊鎖,每天太陽都已經(jīng)升到樹頂,自己仍舊慵懶不愿起來,如今肢體消瘦,秀發(fā)低垂散亂,也沒有心思梳妝打扮。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那個薄情郎(指柳永)自從離家去后,一封書信也沒有寄回來過,早知道這樣的話,當(dāng)初就該把他留在家里,讓他跟筆墨為伴,自己也能夠跟他整天呆在一起,長相廝守,不至于像如今這樣,虛度光陰。
這就跟他另作的《晝夜樂》中所言“早知恁地難拚,悔不當(dāng)時留住”意思是一樣的。
這個時候與柳永保持書信往來的,還有一位叫瑤卿的姑娘,而且柳永對瑤卿的來信還格外珍惜,不僅把她寄來的小詩用錦囊裝起來,甚至還會經(jīng)常拿出來觀看,就像能夠透過這封書信可以看到瑤卿的面容一樣,這種情感都寫在了他的《鳳銜杯·有美瑤卿能染翰》當(dāng)中。
《鳳銜杯·有美瑤卿能染翰》
有美瑤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詩長簡。想初襞苔箋,旋揮翠管紅窗畔。漸玉箸、銀鉤滿。
錦囊收,犀軸卷。常珍重、小齋吟玩。更寶若珠璣,置之懷袖時時看。似頻見、千嬌面。
這位“瑤卿”會是誰呢?是某位秦樓楚館當(dāng)中的紅顏知己,還是“瑤姬”與“瑤卿”兩個名字出現(xiàn)了誤寫呢,我們不得而知,但總而言之,柳永對于這位略懂文墨的瑤卿姑娘是十分看重的。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時間柳永跟自己的妻子,感情上卻出現(xiàn)了危機,可能是因為兩人長時間的異地感情出現(xiàn)了裂痕,也可能是因為柳永的風(fēng)流多情讓他的妻子吃醋了,還可能是因為妻子來信的抱怨,讓柳永內(nèi)心感到厭倦了。
總之,就如同柳永所做的這首《駐馬聽》所言“鳳枕鸞帷。二三載……縱再會,只恐恩情,難似當(dāng)時”,今年正好是兩個人結(jié)婚的第三年,但恐怕等到柳永回去再相見的時候,兩個人的感情不再像從前那么甜蜜了。
還有他此時所作的《鶴沖天·閑窗漏永》,其中有句“假使重相見,還得似、舊時么”,這種對于兩個人未來的不確定的感慨,跟上文中的情感是一樣的。
感情出現(xiàn)裂痕的原因是什么呢?在《駐馬聽》中柳永說他妻子“奈何伊。恣性靈、忒煞些兒”,意思就是說瑤姬的性格未免太放肆了點,動不動耍小姐脾氣;在《八六子·如花貌》中也有記錄,詞中他描述自己的妻子剛見面的時候還覺得她聰明伶俐,很快又覺得她“何期養(yǎng)成心性近,元來都不相表”,也就是說,柳永覺得她心胸有點狹小,表里不一,甚至于最后說出了“漸作分飛計料”、“已是斷弦尤續(xù),覆水難收”、“漫悔懊。此事何時壞了”這類的狠話。
柳永這個時候能說這種狠話,可能是柳永對妻子的感情真的不如從前了,也可能是柳永不堪思念之苦,轉(zhuǎn)化為了對妻子的哀怨。
這個時候,柳永從另外的一些地方找到了旅行的樂趣,比如旅途中的文期酒會,和沿途上的秦樓楚館。
在《女冠子·淡煙飄薄》里,他寫到“以文會友,沈李浮瓜忍輕諾。別館清閑,避炎蒸、豈須河朔。但尊前隨分,雅歌艷舞,盡成歡樂?!?p> 在《引駕行(中呂調(diào))》里,他又寫到“幾許。秦樓永晝,謝閣連宵奇遇。算贈笑千金,酬歌百琲,盡成輕負。南顧。念吳邦越國,風(fēng)煙蕭索在何處。獨自個、千山萬水,指天涯去?!?p> 在《少年游(十之三·林鐘商)》里,他還寫到“層波瀲滟遠山橫。一笑一傾城。酒容紅嫩,歌喉清麗,百媚坐中生。”
總而言之,此時的柳永對于思家、思妻的感情稍微得到了緩和,我們愿意相信,柳永是處于忍受不了那份相思之苦,將其換了一種方式藏了起來,而且他終于回過神來,想起了這次遠行的目的是為了增長見聞,投書溫卷。
這年秋天,柳永已經(jīng)身在杭州,當(dāng)時兩浙轉(zhuǎn)運使孫何也在杭州城,因為孫何在北宋文壇上較有名氣,跟當(dāng)時的著名學(xué)者丁謂并稱為“孫定”,因此柳永便想,如果能夠得到孫何的賞識,必定會對自己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萌生了給孫河投遞自己作品的想法。
但是擺在面前有一些現(xiàn)實問題,此時的柳永還是一介布衣,雖然孫何是愛才之人,但他身為兩浙轉(zhuǎn)運使,也并不是任何人說見就能見的,因此柳永也只能想別的辦法接觸到孫河了。
什么辦法呢?柳永想到了他的特長,那就是跟妓館當(dāng)中的那些紅塵女子比較熟,因此他就去找了江南名妓楚楚姑娘,對她說“欲見孫相,恨無門路,若因府會,愿借朱唇,歌于孫相公之前。若問誰為此詞,但說柳七?!币馑季褪恰拔蚁胍妼O相公,但沒機會,如果哪天你受邀去孫府,麻煩把這首詞唱給孫相公,要是他問是誰做的,你就說是柳七”,楚楚姑娘讀了他作的這首《望海潮》,非常欣賞,因此便欣然應(yīng)諾。
恰逢這一年中秋那天,孫府舉行宴會,楚楚姑娘受邀前往,宴會之上自然不免由她獻唱幾首以助酒興,而她所唱的便是柳永的這首《望海潮》。
《望海潮》
江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這首詞屬于一首干謁詞,意思就是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作的詞。像這種干謁詞在古代時候是比較多的,無論是為了在仕途上有發(fā)展,還是為了給自己搏個名氣,古代讀書人通過給當(dāng)時的名家投詩自薦是比較流行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孟浩然獻詩張九齡、白居易獻詩顧況等等。
當(dāng)然自薦成功的前提是自己得有真才實學(xué)才行,成功了的便成了一段佳話,而有更多不成功的,也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這首《望海潮》便是柳詞中的上乘佳作之一。
詞中的“三吳”是指吳興、吳郡、會稽這三郡,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區(qū);“煙柳畫橋”指的是霧氣籠罩的柳樹和裝飾華美的橋梁;“風(fēng)簾翠幕”指的是擋風(fēng)的簾子和翠綠的帷幕;“云樹”指的是樹木如云,形容多;“霜雪”此處指的是浪花,古人常把浪花比作雪;“天墜”指的是天然溝壑,常喻長江,此處指錢塘江;“重湖”西湖以白堤為界,分為里湖和外湖,因此也叫重湖;“疊巘(yǎn)”指的是層層疊疊的山巒;“清嘉”指的是清秀佳麗的樣子;“三秋”指的是秋天三個月的時間,王勃在《滕王閣序》里也有這樣的用法“時維九月,序?qū)偃铩保弧傲飧璺阂埂敝傅氖遣闪鈿w來的船上一片歌聲;“高牙”指的是高聳的牙旗,其實就是指的孫何;“鳳池”此處指的是朝廷。
整首詞描述的是杭州自然風(fēng)光,以及杭州城中人們的生活場景,這里有裝飾華美的橋梁、有高低參差的樓閣、有怒濤拍岸的錢塘江、有街道上令郎滿目的珠寶、有家家戶戶繁多的綾羅綢緞等等,總之就是一幅市井繁華、百姓富足的畫面,暗含的意思就是孫相公治地有方。
杭州城秋天的時候有桂花飄香,春天的時候有十里荷花,晴天的時候人們演奏羌笛,晚上人們又可以采菱唱歌。千騎護衛(wèi)的長官(暗指孫何)巡查各地,不時聽著音樂吟詩作詞,欣賞著自己所治州郡的美好風(fēng)光,等以后孫相公高官得做,回到京城之后,也必定會把這里的繁榮景象將給同僚們聽。
我們再回頭看這首詞,拋開內(nèi)容不提,但就描寫風(fēng)格上來講,也是描寫的恢宏大氣,朝氣蓬勃,正因為這樣孫何才會對柳永賞識有加。
南宋楊湜在《古今詞話》中記載:“孫即日迎耆卿預(yù)坐?!保瑑蓚€人也經(jīng)常共同出游,柳永也因為這首詞當(dāng)時名噪一時。
尤其是這首詞里面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成了千古佳唱,把一幅安靜祥和的景象描述的淋漓盡致,據(jù)傳后來金國皇帝完顏亮正是因為看到了這句話,才動了揮鞭南下的想法。這在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中有記載“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此說雖是后人編撰,但也能說明世人對這首詞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