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心理科醫(yī)生

第174章 向死而生

心理科醫(yī)生 夏千懿 2069 2020-10-05 14:51:15

  葉清依:“沒有關系,我給你講。這本書中很多富有哲理性的話語深深地吸引了我,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對死亡的理解。

  奧修在書中闡釋了死亡的本質,以及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他引導人們去正視死亡,面對死亡,克服死亡恐懼,從而能夠參悟生死并使生更具意義感?!?p>  蘇成華:“死亡不應該是人們避諱的事,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感嘆‘不知死,焉知生?’”

  葉清依:“是的,就是這個道路。書中有兩段話很好,我抄錄了下來,給,你看看。”

  蘇成華接過葉清依遞過來的一張紙,只見上面工整地抄錄著兩段話:

  “大多數(shù)的人死的時候仍然執(zhí)著于生命,他們還不想死,唯有到了臨死的片刻,他們才會承認那個事實說他們沒有真正去生活,生命就好像是夢一般地經過,然后死亡就來到了。

  現(xiàn)在已經不再有時間去生活,死亡正在敲門。當以前有時間去生活的時候,你盡是在做一些傻事,在浪費時間,而不是在生活?!?p>  “人們在臨死的時候,他們的受苦并不在于死亡,死亡本身是沒有痛苦的,他們的痛苦所在是他們擔心那些已知的東西脫離了他們的掌控。恐懼只意味著一件事:失去那已知的,而進入那未知的?!?p>  蘇成華:“確實很有洞見,對死亡闡釋得很透。我記得張亞在《直視驕陽》的譯者序中有兩句話很好:“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苯邮芩劳觯銜p少恐懼?!?p>  葉清依:“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只是這種死亡恐懼被偽裝成了對各種具體事物的恐懼或形成焦慮等各種癥狀,折磨著人們的精神和心理。你覺得人們會用什么樣的辦法來克服死亡恐懼呢?”

  蘇成華:“這個問題我還真的沒有仔細思考過,不過我只知道一點,那就是很多人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超越自己生命的足跡,比如說留下自己的著作?!?p>  葉清依:“是的,書中有幾句詩是這樣說的——我試著留下走過的足跡興許這會有點用我竭盡全力做到全然活在每個當下?!?p>  蘇成華:“嗯,活在當下?!?p>  葉清依:“但是,我覺得不管是“試著留下走過的足跡”,還是“全然活在當下”,真的能徹底排解人對死亡的恐懼嗎?我覺得那只能是一種短暫的安慰把。

  死亡恐懼仍時時襲來,讓你寒徹肌骨,痛徹心扉。快要死亡的人不可能僅僅滿足于用自己的“足跡”來影響別人,他還會強烈地渴望自己的肉體仍然能夠繼續(xù)存留,“能自然呼吸,能改過自新,能感受甜蜜的悲傷?!?p>  這時,即使是悲傷也成了一種極為甜蜜的事,也變成了一種極盡奢侈的享受!”

  蘇成華:“嗯,其實就像你,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對死亡不屑一顧,很是超然,實際上對死亡也是充滿恐懼的吧?!?p>  葉清依:“是的吧。不過雖然有恐懼,但是我也還是能很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的。死亡本來只是生命的自然終點,是生命樂章的最后一個音符,只不過它成了整個樂章的基調,主宰著整個生命的旋律!”

  蘇成華:“你實際上是可以接納死亡的?!?p>  葉清依:“嗯,在我們從母腹中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是一個注定的事實。

  從那以后,我們每走一步,都是在堅定不移地邁向死亡,不管我們采用怎樣的方式生活,我們都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好像一廂情愿地把生命的未來想象成一件極為美好的事情,并把存在想象成永恒。關于未來的暢想,一切都是美好的,而且這種美好仿佛是無限的,面對新生命,每個人所說的都是祝福的話。

  而這一切雖然極為動聽,但是那只是一種美好的遐想,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只有一件,即這個新生命會死。

  人們快樂地遐想著未來,恐懼地避諱著那個讓人極不舒服的字眼。似乎避而不談死亡,死亡就不會發(fā)生,生命就會永恒?!?p>  蘇成華:“是的,你說的真好。對于生,人們總是貪得無厭,人們最喜歡聽的話語就是長命百歲,而對于帝王,就是萬壽無疆。但是真的給你百歲,給你萬歲,你就會滿足嗎?不會,永遠都不會滿足?!?p>  葉清依:“是的,奧修在《死亡》中的第十章中講到的亞亞提讓他的兒子代替他死亡的事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亞亞提不能對他的百歲壽命感到滿足,祈求死神讓他的兒子代替他死,好讓他能夠繼續(xù)存活在世界上。

  死神每帶走她的一個兒子,就給他增加一百年的壽命,可是他活到一千歲了,他仍然不能滿足,但是這次他‘沒有再要求死神再給他增加壽命,而是跟著死神走了,雖然他還是不滿足。

  這時他領悟到了他百歲時候他的小兒子在十幾歲時就領悟到的道理——對我來講,有一件事已經變得很確定,如果一千歲還無法幫助我滿足,那么即使再一萬年也是沒有辦法的?!?p>  蘇成華:“是的?!?p>  葉清依:“亞亞提的小兒子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父親,以滿足他對生命的貪欲,這種沒有自我,將別人的命運擔負在自己的肩上的做法雖不合理,甚者是錯誤的,但是他這樣做是基于他對生死的徹悟,這便無可指責的了?!?p>  蘇成華:“你覺得這個小兒子放棄自己的生命并不是這個小兒子無奈的決定,而是他對生死的了悟,是自主的欣然的選擇?!?p>  葉清依:“嗯,是的?!?p>  蘇成華:“你說的故事倒是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無意義生活之痛苦》一書中說的話——因為要么生活有意義,那么,無論生活有多短暫,它都肯定保存著這種意義;要么生活沒有意義,那么,哪怕這生活持續(xù)有多長久,它都不會成為有意義的?!?p>  葉清依:“是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找到了它存在的意義?!?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