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幾日,馬謖在崔諒的協(xié)助下就將安定郡的事務(wù)理清,明白了郡內(nèi)形勢。
安定郡除了治所所在的臨涇外,下轄彭陽、涇陽、涇陰、陰密、烏支、朝那6縣。整個郡的重心都在南邊,北邊人煙罕至。
雖然說秦漢時期的黃土高原還是適宜人類居住的。不過,比較淡疼的是,三國時期河套平原已為羌胡占領(lǐng),北邊幾乎和胡人相接,所以會有漢人跑過去居住才怪了。
而游牧民族由北進入安定郡也比較困難,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根本就不適合騎兵快速行軍好嘛。比較方便的就是通過清水道。
隴山以東有一條河叫清水河,向北匯入黃河,而清水河谷南端即是隴山下的蕭關(guān)。
所以,蕭關(guān)也就成了關(guān)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
想想自己可能還要和一幫游牧民族兄弟打交道,馬謖就感到一陣胸悶。
雖說這個時候一漢當(dāng)五胡的觀念仍然深植于人們心中,可就像狗急了會跳墻,兔子急了會咬人一般,等到胡人缺糧時可就什么都不管了。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小冰河期……
就在馬謖胡思亂想之際,有侍從進來稟報,說是崔諒求見。
馬謖差點都忘了自己差人去請崔諒了,于是他示意侍從將人帶去大廳,自己隨后就到。
沒辦法,最近一段時間,馬謖腦海中的兩段意識一直在相互融合,這就導(dǎo)致了很多時候馬謖思考一件事時會聯(lián)想很多。
當(dāng)然,很多時候都是一些漫無邊際的東西,可是他就是不禁會想起。
在外人看來,那就是馬謖沉著穩(wěn)重,冷靜思考。不過,擱馬謖自己看來,這就是發(fā)呆好吧。還是那種一發(fā)就是好久的那種。
但是,人就是這樣,雖然自己不是這樣干的,然而如果別人這么夸自己,自己還是會美滋滋的接受的。
馬謖就是這樣。
身邊人夸他沉著穩(wěn)重,他心中其實還是樂開花的。
誰讓他在后世是個不怎么著調(diào)的人,和這個詞絲毫不沾邊。
當(dāng)馬謖來到大廳時,崔諒笑道:“不知將軍讓我前來有何事?”
這幾日,崔諒和馬謖相處得其實挺愉快的。
崔諒盡力協(xié)助馬謖熟悉郡內(nèi)事務(wù),而馬謖也沒有刻意去找崔諒的麻煩。
“丞相來書信了,對崔太守日后的職務(wù)做了新的安排?!瘪R謖道。
“哦,不知丞相是如何安排我的?”
崔諒也知道自己不大可能再待在安定郡,畢竟誰會將一個降將放在他的大本營,而且還是靠近敵國的地方。
“丞相知崔郡守有大才,因而希望崔郡守前往隴右軍中詳談。”
“既然丞相讓崔某前往隴右,崔某自不會抗命,不知何時出發(fā)?”
“這個取決于崔太守自己,只要你準(zhǔn)備好了我隨時可以讓人護送崔太守過去?!?p> “那給崔某一日時間收拾行李,明日出發(fā)可否?這一去怕是短時間內(nèi)回不來了?!?p> “當(dāng)然可以?!?p> “那崔某便先告辭了?!?p> 看著崔諒平靜的離開,馬謖都不得不佩服對方的修養(yǎng)。
被奪了大權(quán)送去后方,如果沒有受到任用那就相當(dāng)于變相軟禁,崔諒竟一點情感起伏都沒有。
還是說,在這亂世之中,既然已經(jīng)押上身家性命,那便認賭服輸?
卻說,吳懿、吳班領(lǐng)軍前往廣魏郡,廣魏郡太守也沒有做困獸之斗,率領(lǐng)城中官員出城投降。
事實上,廣魏太守也沒其他退路了。街亭有王平,安定郡有馬謖,南安有張嶷、馬忠,除非他北渡黃河投降胡人,否則只有歸順漢軍一條路。
當(dāng)然,也可以為國捐軀。
不過,螻蟻尚且偷生,為人更是惜命。
另一邊,魏延也領(lǐng)軍前往隴西郡,太守游楚果然舉郡來降。隨后,諸葛亮也率大軍來到隴西郡。
諸葛亮來到隴西郡自是先整頓吏治,安定民心。幾日后待一切安排妥當(dāng)后,便召集諸將議事。
“此次取隴西郡,文長卻是立了頭功?!敝T葛亮笑道。
魏延也是一心高氣傲之人,只見他說道:“丞相這么說讓末將情何以堪。此次我能領(lǐng)軍順利取得隴西郡,乃是順應(yīng)天時。游楚也算識天命。末將并無半點功勞,也不敢居功?!?p> “文長不必過謙?!?p> “末將說的句句都是實話。此次北伐末將尚未立寸功,因而愿請命為先鋒,為丞相奪取涼州?!?p> 諸葛亮無奈一笑,也不和魏延爭論,而是說道:“文長且稍安勿躁。涼州孤懸西北,已是我軍囊中之物,但也不可急躁。
自古涼州精騎便橫行天下,前次董卓、李傕、郭汜等更是依仗涼州鐵騎禍害生靈,所以我等千萬不能小覷敵人。
更何況,烏鞘嶺地勢險要,乃是軍事要塞,急切之間攻之不下。所以,只能智取,不能強奪?!?p> 相比國內(nèi)連綿起伏的群山,烏鞘嶺確實顯得有些渺小。
但是,從地理、交通和戰(zhàn)略等各種意義上來講,烏鞘嶺卻是中原大地通向西北邊疆路途中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坎。
烏鞘嶺的南面是黃土丘陵廣布的隴中高原,北面則是祁連山與騰格里沙漠等相扼而成的河西走廊。
因此,它的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直都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guān)隘,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
更為重要的是,烏鞘嶺本身地處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因此它是我國半干旱區(qū)與干旱區(qū)的地理分界線的一部分。
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即是我國古代北方的農(nóng)牧交錯帶。降雨量制約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年降雨量400毫米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需要的雨量的底線。
因而,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既是中原王朝守疆固土的底線,也是開疆拓土的起點。
必須說明的一個事實是,正史中,所有清王朝以前的歷史,對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以北的地區(qū)都沒有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擁有。
國力強盛時,就拓土西北;國力衰弱時,則固守農(nóng)耕交錯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