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

蔽夜

第三十九章 密信

蔽夜 渴飲三杯 2611 2020-02-22 12:00:00

  大典敏信中說,大典氏從他自己到族中子弟,大多身具宣人血脈,所以百年來一心想要宣雀交好,甚至回歸大宣王化,只是一直未得其便。

  去年十月賽罕哥為報子仇,求哈莫納耶將一位大宣皇孫擄至雀國,本欲殺害。大典敏經(jīng)多方打探,推斷這位皇孫很可能是太子嫡次子、陵陽郡公張恪,于是以和大宣談判贖人為由,將張恪騙到手中。

  他本欲借在雀國的宣商之手,送張恪歸大宣。不料十月十六日,在帶張恪返回大典氏領(lǐng)地途中,遭來歷不明之人伏擊,衛(wèi)隊盡數(shù)被殺,張恪墜崖身亡。

  皇帝頒《封贈義烈伯爵誥令》,大典氏四十六萬余口皆深感皇帝陛下胸懷廣闊,對義烈伯孔成既感且羨。如今大典氏已將張恪尸骨找到,如果大宣同意,他們準(zhǔn)備擇機(jī)送歸大宣。

  張恪看完信,一時黯然。關(guān)于蘇七之死,太和的說法是,去年十月十六日,太和九仙趕到紅雀城時,曾用神念搜查過,紅雀城方圓數(shù)百里都沒有蘇七蹤跡,因此判定他已經(jīng)被殺。

  蘇七修煉了太和厚德功,以人仙之能,而且還是九位,他若在紅雀城,定然能發(fā)覺。所以只有兩種解釋,要么他已經(jīng)被害,要么是被送到百里之外隱藏了。但當(dāng)時賽罕哥自己都還安坐紅雀城中,沒道理反將蘇七送到遠(yuǎn)處去藏著,所以張恪信服了這個說法。

  但盡管道理上信服了,心中始終還存有萬一的念想,卻不想蘇七真的是被大典氏帶離了紅雀城,只是半路上又被人截殺,墜崖身亡,而且就在太和九仙突襲紅雀城的同日。

  劉修卿道:“殿下之意如何,是否同意大典氏送歸那人尸骨?”

  “這還有何遲疑,自然……”

  張恪話說到一半,忽然愣住了,才意識到這事沒這么簡單,劉修卿找他來,也絕不僅僅是為了告知大典敏愿意送歸蘇七尸骨的消息。

  大典敏將蘇七認(rèn)定是張恪,孔成因為救援張恪,受封義烈伯爵。那么大典敏將張恪的尸骨送歸,這功勞肯定不小于孔成那次失敗的救援,該封什么?

  一旦封了、并且大典敏接受了,那他就成了大宣之臣——大典氏想要投降,大典氏!不僅僅是大典敏!

  難怪劉修卿如此謹(jǐn)慎。

  大典敏這封信,看似在詢問是否同意送歸“張恪”尸骨這樣一個廢話問題,實則是在問是否接受大典氏投降,可以給他什么爵位、好處。

  同時張恪也想明白了,這樣的軍國大事顯然不是他這個未成年的皇孫能夠參與的,劉修卿與其說是和他商量、征詢意見,不如說是知會,以免他將來知曉此事,而事情走向又不如他所愿,會記恨劉修卿。

  既然劉修卿有這種鋪墊手段了,那么顯然他已經(jīng)知曉,或者至少是揣摩到朝廷最終的決定了。

  其實張恪自己也不難揣摩出來,如果要接受大典氏四十六萬余口投降,可不僅僅是一封回信的事,還涉及安排大軍接應(yīng)、護(hù)送、安頓等等,基本和對雀國開戰(zhàn)沒區(qū)別了。

  朝廷會愿意和雀國開戰(zhàn)嗎?

  宰輔公卿們不好說,但是皇帝……張恪對自己這位祖父,算不上多了解,但一些比較突出的特點還是知道的——比如天下皆稱道的仁慈。

  每回刑部上報勾決死囚名單,這通常是個走過場的事,朱筆一勾就完,可他老人家都總要一議、再議、三議、甚至四議,能不勾的就不勾,最后往往一半都勾不了。

  對待幾個死囚尚且如此,會愿意起兵幾十萬打仗嗎?所以除非雀國主動開戰(zhàn),否則只怕不可能。

  “我明白大將軍的意思了?!?p>  張恪無奈的嘆了一口氣,搖搖頭道:“我自然是希望大典氏能將蘇師弟尸骨送還,但此等軍國大事,不是我能插得上話的。大將軍上書朝中,由宰輔們定奪吧。不過如果朝廷不受,也請大將軍替我給大典敏傳個話,我愿意重金贖回蘇師弟尸骨?!?p>  “下官明白?!?p>  張恪心知此事再多想也無益,只能等著了。于是不再糾結(jié),又道:“大將軍,你軍中必有考軍場,我去年隨你軍中中郎將曹烈習(xí)練了一門武技,昨日朱師傅說我已有七開武尉的功力,我想試試。”

  “哦?”劉修卿微微愣了一下,隨即笑道:“此事容易,不過依照軍規(guī),上考軍場考試,考武尉須著全套四十七斤鎖子甲才作數(shù),下官這便讓人取一具新甲來與殿下?lián)Q上,然后領(lǐng)殿下去考軍場,正好夜考?!?p>  不一刻,張恪換上了全套鎖子甲,和劉修卿一起出了中軍大帳,一群親兵擁著,騎馬前往考軍場。

  依照大宣軍法,普通軍卒的糧餉是和戰(zhàn)力相關(guān)的,戰(zhàn)力每升一級,糧餉也會有相應(yīng)的提升,所以像眼下左虎翼衛(wèi)這樣剛剛有十幾萬新軍入營的,每日都會有很多人要求上考軍場考試,于是營中設(shè)了很多考軍場。而且都必須是天黑之后,點火照明的夜考。

  約莫兩刻,張恪一行人就來到了一處考軍場——一塊中間立著個木人、周圍栽著三圈木樁的山坡。

  這些木樁每棵都是一人來高,分成里、中、外三圈,每圈十棵,用繩相連。里圈周長五里,木樁都未上漆,中圈周長十里,木樁都漆成紅色,外圈周長二十里,木樁漆成黑色。

  另外,每一棵木樁旁還存放著弓,其中里圈的弓是兩石弓,中圈的是四石弓,外圈是八石弓。

  考試時候,考武卒要著二十二斤皮甲,背上十五斤的斬馬刀和一桿八斤長槍,腰間還要掛五十支箭,沿內(nèi)圈跑,每到一處木樁,要取到弓,開弓將箭射到中間木人周圍一個直徑兩丈的白圈內(nèi)。

  至少能射成六箭,并在一炷香燃完前回到起點,才算是入門的六開武卒。能射七箭的就是七開武卒,以此類推,能將一圈十箭都射成的就是十開武卒,也叫巔峰武卒。

  考武尉則是沿中圈,鎧甲換成四十七斤鎖子甲,箭要射到木人身旁直徑六尺的圈內(nèi),中途還會有十支去了箭頭的冷箭偷襲。在頭和軀干不中箭的情況下,同樣也至少要射成六箭,才算入門的六開武尉。

  最外圈是用來考武校的,箭必須射到木人軀干或頭上,并且要釘在木人身上不能脫落。中途除了十支冷箭外,還會有三到五個武尉阻攔。得在躲開所有冷箭的情況下,一炷香內(nèi)跑完一圈、射中六箭,才算是入門的六開武校。

  因為考武校的人很少,所以多數(shù)考軍場都沒有最外圈。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