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眼過了十多天,一日晚間,張恪在客棧幾個院子里來回閑逛,來到一個跨院,進(jìn)門就見院子一角,有兩個人正拳來腳往比試武技,一個是朱平,另一個是個四十多歲的瘦高漢子。
張恪從前也多次見過朱平或其他一些侍衛(wèi)習(xí)練武技,不過凝氣之后再看,感受就截然不同了——能通過神念看到他習(xí)練時候所引動的天地元氣了。
去太和參加選徒大會之前,張恪曾專門了解過一些修道方面的事情,京中能人眾多,給他講解過不少,順帶也講到許多與武技相關(guān)的東西,因為武技和道法原本同源,都是對天地元氣的利用。
上古時候天地間存在著一些異獸異禽,既有普通禽獸的尖牙利爪、強悍體魄、天賦技能,還有不低于常人的靈智,因此無論人還是普通禽獸,都不足以與之爭衡。
比如世間廣為流傳的龍、鳳,就是最有名、最強大的異禽異獸之一,甚至強大到無須修煉,僅僅憑借天賦,已經(jīng)和凡人想象中的得道境界差不多了。
包括如今用來架車的車鶴,其實也是一種異禽。
好在異獸異禽數(shù)量極其稀少,而且其中多數(shù)存活所需物料與人類、普通禽獸大不相同,日?;顒訁^(qū)域也就很少重疊,因此沖突不多,這才讓人和其他禽獸能夠存活下來。
人通過特定功法,吸納天地元氣煉化后,可以為己所用,從而增長壽元、飛天遁地、搬山填海,乃至飛升上界,與天地同壽,這就是修道。
異禽異獸擁有不低于人的靈智和體魄,自然也能修道,只不過它們與人體魄特點、天賦不同,不同種類的異禽異獸之間也天差地別,所以它們各自又有適合自身的修道功法。
后來天地巨變,將絕大多數(shù)異禽異獸的生活區(qū)域,和人以及普通禽獸的生活區(qū)域徹底隔離開,人類的世界里沒有了異獸異禽,但很多它們所創(chuàng)的功法卻留存了下來。
這些功法并不適合人類用來修道,但由于它們是根據(jù)異禽異獸自身特點創(chuàng)出來的,所以人如果修習(xí)其中某些部分,由于人自身沒有這些特點,就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針對性的強化功效,從而逐漸獲得部分近似于異禽異獸的特點。
這些特點往往又特別適合搏斗,于是這些功法就流傳了下來,成了如今的武技。
人類修煉的道法分五行,能引動天地元氣,武技自然也分五行,也能引動天地元氣,只不過引動的目的不同。
道法是將天地元氣引動來,煉化為自身靈氣,長久收為己用。而武技只是暫時引動天地元氣為助力攻敵,不求煉化。
也因此,在相同練習(xí)時間內(nèi),武技的搏斗能力穩(wěn)穩(wěn)壓過道法好幾頭。不過終究是不完整的道法,所以即便習(xí)練到巔峰化境,也不可能獲得修士的超長壽元,以及一些五花八門的法術(shù)。
比如朱平習(xí)武三十年,如今是武士五大境界中的第三境武校,要論打斗,他一個人能打趴一大群修煉道法四五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氣民、真人、丹士,可他也最多只有百十年壽元,也不能像真人一樣御器飛天。
張恪站在院門口看了片刻,就發(fā)覺這瘦高漢子所練習(xí)的這門武技有些奇怪。
朱平攻出一拳、一腳,就會有一束手臂粗細(xì)的金元氣從他頭頂百會灌入,再從他拳鋒、腳尖噴涌而出,輔助攻擊,這是正常的武技。
可瘦高漢子每一動作,就有五股拇指粗細(xì)的五色元氣從他頭頂灌頂而入,但無論他出拳還是踢腳,元氣卻都總是由他雙腳足底涌出。
張恪知道有少數(shù)武技五行俱全,而且由于只有修習(xí)這類武技的武士,才有可能進(jìn)境最高境界武宗,所以這類武技還被專門冠了個名字叫“武宗技”。相比尋常武技,武宗技練習(xí)時候進(jìn)境極慢,不過相同功力境界下,往往威力更勝一籌。
瘦高漢子使的這一門武技,似乎就很像是武宗技,但是他調(diào)動的元氣卻不隨著攻擊動作沖出體外輔助攻敵,總是由足底離體,這算什么武技?豈不是搏斗效用大大降低了,哪里還談得上是威力強大的武宗技?
想著張恪就走上前去,兩人也收了架勢,朱平道:“殿下,這位是我從前在左虎翼衛(wèi)的同袍曹烈,如今任左虎翼衛(wèi)中郎將,與我情同手足,今日恰逢休沐,便來看我?!?p> 曹烈拜倒道:“末將曹烈拜見殿下?!?p> “曹將軍免禮?!睆堛∩焓痔摲?,將曹烈扶起,又道:“我方才看曹將軍你使的似乎是一門武宗技?”
“殿下明見,末將使的是家傳武技‘真龍十方術(shù)’,確實是一門五行俱全的武宗技?!辈芰业?。
“你如今是何功力境界?”張恪又問道。
朱平笑道:“曹兄如今已是巔峰武校,距離武卿一步之遙。”
“朱兄說笑了?!辈芰业溃骸澳赡昵吧线^考軍場,僥幸考上十開武校,不過距離武卿境界可還差得遠(yuǎn),此生也不知還有沒機會。”
張恪又道:“我方才看你這武技,所調(diào)動的天地元氣,似乎并不像尋常武技一樣輔助攻敵,總是由足底涌泉飄散,這是何故?”
曹烈搖頭道:“末將族中世代習(xí)武從軍,習(xí)武之人雖不像修士一樣能看見天地元氣,不過族中也一直都曉得這種情形,只是其中緣由卻不明白。但這門武技確實能進(jìn)境武宗,大宣開國以來,族中先后出過三位武宗,最近的一位就是二百多年前末將的高祖父。所以這是一門貨真價實的武宗技,歷代祖先們也就不做深究了,只管埋頭苦練?!?p> 張恪覺得好奇,道:“方才你使的時候,我只能看出五行元氣被調(diào)動了,從你頭頂灌入,足底涌出,但是在你體內(nèi)如何運行卻看不出來。不如你教我一招半式,我親自試試,看看元氣在體內(nèi)如何運行,沒準(zhǔn)就能找出緣由來了。”
“末將榮幸之至。”
曹烈先教了張恪一串三個連貫身法動作,倒也不算難,張恪一會兒就練會了,他又細(xì)細(xì)和張恪講解起每個身法動作對應(yīng)的心法。
前后約莫一刻工夫,張恪已能將身法動作和心法口訣一一搭配起來,就試著連貫起來練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