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兩個李斯
每日清晨例行的問安結(jié)束,扶蘇便趕到了積陰閣。
這處樓閣位于芷陽宮內(nèi),是專門劃來給功臣后代傳道授業(yè)的場所。
戰(zhàn)國時選拔官員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靠世襲和舉薦。
所謂世襲,是指一個官位,父死子繼。
古人認為龍生龍鳳生鳳,因此你爹是個什么能力,你也同樣是個什么能力。
這種制度在各國相繼變法后已經(jīng)不多見,只在楚國較為盛行,其余各國只在首重連貫性的吏員和低級官員的選拔中,才采用世襲制。
而舉薦制不同于漢代才有的察舉制,沒有那么細致的安排,僅僅是指九卿以上官員有為國舉才的義務(wù)。
理論上說可以不顧家世舉才,可實際上除非是衛(wèi)鞅、孫臏那種天下聞名的大才,能夠被舉薦的往往都還是官宦子弟。
這也不是官官相護,只是九卿們?nèi)粘5幕顒臃秶湍敲创螅J識的人有限,你要我舉薦你,至少咱倆得認識吧?
何況這年代舉薦一個人,是要連坐的,名相范雎可不就是死在了被舉薦人手上。
以當下的情況,推行科舉制是沒有意義的。
首先,這個時代能夠看得起書的,只是很少數(shù)人。
現(xiàn)如今書籍多是刻在竹簡上,竹簡制作復(fù)雜,刻制更是費時費力,自然造價昂貴。
古人說話微言大義,也是因為刻起來實在手疼。
書以傳道,書都看不起了,能有個什么學(xué)問?
因此現(xiàn)在真正有學(xué)識的,還就是那些本身就有資格受到舉薦的士族子弟,這種情況下還推行科舉不是多此一舉么。
然后就是蔭封盛行。
忠臣良將為了王家鞠躬盡瘁,拋頭顱灑熱血是為了啥?
還不是為了后世子孫有個保障?
單從世襲制過度到舉薦制,各國變法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現(xiàn)如今干脆給那些毫無功績可言的庶人后代同功臣子弟一樣的待遇,別說是現(xiàn)在牢牢掌握住朝堂的氏族了,就是庶民們也沒那個臉。
倒也不用擔心沒有上升渠道的庶民心懷不滿,商君早就給你們想好了晉身臺階。
想要為國出力蔭封子孫是吧,很簡單,當兵。
一個敵軍首級就能換一級爵。從一級的公士到二十級的徹候(原本是十八級),一輩一輩人慢慢往上爬吧。
是的,爵位是可以繼承的。
當然這不代表真有平民能爬到徹候的,庶民抬頭可見的爵位天花板就在第八級上,是為公乘。
看起來用腦袋換軍功簡單粗暴也十分容易,但除非是大功大造化,一般人走到公乘這里爵位就到頭了。
昭軍軍法,每個伍若有一人陣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個人能殺死一個敵兵就能免罪,因此不代表有了人頭就能獲得爵位,首先你得保住同伴的性命。
而與普通士卒只要有斬首就能進爵不同,進了爵當了伍長、什長之后,所要考慮的就不是自己的斬首了,而是要想辦法得到盈余。
就是說己方斬獲的首級必須要少于損失的兵力才行,否則很可能明明打了勝仗,手下人也很多得了軍功,自己卻要被砍頭。
到了屯長(指揮50人)和百將以上,昭軍軍法規(guī)定,每戰(zhàn)必須要有斬首,而且光砍一個敵人是不夠的,百將必須率領(lǐng)百人隊斬首敵兵三十三人以上,這還得扣除掉自身的損失。
而且爵位與一出仕就可以獲得的官位不同,那得是實打?qū)嵉能姽Σ判小?p> 就連爵位制定者商鞅,也要在大敗魏國,取少梁、攻安邑、割得河西之地后才封的商君。
而積陰閣,就是在舉薦制度下,扶蘇為了加強人才培育而建立推廣的人才計劃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功臣良將的后代本來有很好的基礎(chǔ),但是一般都是散養(yǎng),等他們到了弱冠之時國家才去收獲,長得好的苗子給個大官,長蔫了的給個小的,基本是靠天吃飯。
而積陰閣的建立,就是為了把這些苗苗們統(tǒng)統(tǒng)抓起來統(tǒng)一管理,人工施肥。
積陰閣的建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加強中央集權(quán)。
想想看,未來的軍政大員全是出自于王家設(shè)立的“黨?!?,這樣的人才對王家的向心力何其強大。
而為了能讓子弟得以入學(xué)積陰閣,有家室的將官們又怎能不效死命?
積陰閣只收錄8歲以上、20歲以下的青少年,必須是功臣子弟,學(xué)雜費全免。
之所以免除學(xué)雜費,是因為很多功臣子弟都是孤兒,雖然有爵位繼承,但是很可能家道中落,如果還收學(xué)費的話很可能影響他們的積極性。
而積陰閣資金的來源,就是長公子扶蘇一處莊園的收入。
順口一提,如今的莊園并不是后世那種只有幾畝地圍起來養(yǎng)養(yǎng)雞鴨的一小塊院子。
所謂莊園是指有數(shù)百戶私民聚居,上百頃良田還有山林,類似于農(nóng)業(yè)大型社區(qū)的存在。
這樣一處莊園,產(chǎn)值極為可觀。
在積陰閣略作停留,在閣主的陪同下簡單參觀一二,稍微鼓勵了一下這些未來棟梁們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扶蘇便離開了此處。
身為長公子的他,schedule安排得實在太滿了。
看完了別人的學(xué)習(xí),扶蘇自己也要開始用功了。
給他上課的,自然不是積陰閣中的小咖,有資格給長公子,未來的昭王上課的,只能是大家。
大家也分大小,眼前這位青史留名的大大家,乃是法家集大成者,韓非。
韓非子,荀況的高徒,一人將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shù)”、慎到之“勢”融為一體,又將儒家的內(nèi)涵包裹在法家之下,甚至還被譽為“最得老子精髓”之人。
這樣一個大佬,別說給他一個長公子上課,給始皇帝當老師也綽綽有余了。
與李斯師出同門的韓非一直為嬴政欣賞不已,故而入昭以后就頗受重用。
然而在“存韓滅趙”和“存趙滅韓”之間與李斯政見相左,在嬴政采用了李斯“存趙滅韓”的策略后,更因李斯上奏說韓非身為韓國王室貴胄,企圖阻礙統(tǒng)一大業(yè)而被嬴政下獄。
隨后,歷史出現(xiàn)了分叉。
在大秦歷史中,李斯在始皇帝后悔而派人放韓非出獄前,就勾結(jié)廷尉將其毒殺。
而在如今的大昭歷史中,扶蘇第一次狠下決心違背嬴政的心意,當庭進言要留下韓非。
本以為會被訓(xùn)斥一番,卻不料始皇帝居然真的聽了他的諫言,非但沒把韓非下獄,更是將為繼承人授業(yè)的重責大任交給了韓非。
也不知是嬴政本就太過看重韓非,還是因為扶蘇在嬴政的內(nèi)心中確實有些地位,總之,如今韓非沒死不說,還成了長公子的老師。
“見過韓師?!狈鎏K身為長公子,除了父母天地,他誰都不可以拜,如今孔子也不過是一個儒生,天地君親,還沒有師。所以只是平禮待之,以示尊敬,韓非也是拱手行禮。
“今日,講五蠹?!表n非開篇明義,不待扶蘇坐穩(wěn),就開始今天的課程。
與常人所學(xué)不同,韓非所傳授的,是帝王之學(xué),對常人而言非但無用,而且與傳統(tǒng)觀念不符,學(xué)之甚至有害。
“所謂五蠹之人,儒者、言談?wù)摺φ?、患御者、商工之民?!?p> 孔子講學(xué),喜歡通過言談對話讓弟子自己得出結(jié)論,西方的蘇格拉底也是喜歡通過與人辯論傳達自己的思想,韓非也是如此。
如果他說完自己的理論,扶蘇不提問,那這課就結(jié)束了,至于你說沒聽懂……
沒聽懂你為啥不問?
“荀師不也是儒者么?”
“此儒非彼儒。”
“何解?”
“崇古貶今,不思變通,一味仿效古人,是為賤儒?!?p> “這時荀師的說法?!?p> “然。子張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子思、子孟(孟子)之人,俱為賤儒?!?p> 好嘛,后世被譽為亞圣的孟子在這位嘴里也成了“賤儒”。
不過扶蘇也知道,荀況的確對孟子批判得很厲害,甚至曾經(jīng)當面駁斥過孟子,把孟子氣得差點吐血。
“所以為人君,不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p> “然。圣人不期修古,不法??桑撌乐?,因為之備。”
扶蘇點點頭,這是在說,圣人不會照搬古法,不會死守陳規(guī)舊俗,而是根據(jù)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而制定相應(yīng)的政治措施。
“老師以為,昭國之法,可謂‘因為之備’嗎?”
“商君之時也,因為之備;十載之前,國之良藥;當今之世,銳意不足;十載之后,民為之患?!?p> 韓非子就是韓非子,連十年之后的“天下苦秦”都推出來了。
“無一成不變之法,無萬古永存之度。”
“然。公子有得。”
扶蘇跪直了身子,行了一個禮:“受教?!?p> 韓非一板一眼,也還了禮。
要說韓非對昭國有沒有怨氣,肯定是有的。
你不能用我,那就放我,這才是當今天下君臣的相處之道。
像嬴某人這樣,用又覺得不合適,放又實在舍不得,著實是讓人憋屈。
我韓非堂堂荀子高徒,胸有濟世安邦之才,你不給個開府丞相的位子倒也罷了,畢竟李斯也算是才堪大任勉強合格,我要個御史大夫不過分吧?
你嬴政倒好,直接打發(fā)我來給你教兒子,他配嗎?
別說他了,你配嗎?
但要說有沒有期望,那也是有的,還不少。
亂世延綿,人心思安,已經(jīng)紛亂了數(shù)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實在讓天下疲敝、百姓倒懸。
而如今天下有能力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有且只有大昭。
其余各國的主君,有一個算一個,最好的也不過是守成之主,連統(tǒng)一這件事想都沒想過。
只有大昭君臣,自商鞅變法以來,幾代明君能臣,都在向著統(tǒng)一這個終極目標奮進,如今更是有了虎吞天下之勢。
若非如此,在李斯已經(jīng)占穩(wěn)相國之位的情況下,他也不會自降身價來昭國。
如今,韓非影響嬴政朝堂,進而推動天下格局的心思已經(jīng)熄滅了。
就在故國也被大昭吞并,他心灰意懶只圖著書立作之時,扶蘇出現(xiàn)了。
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學(xué)生啊。
身份完美,他是大昭儲君,身上又有楚國王室血統(tǒng),南北兩大強國的國民天生就對他有親近之感,更是極有可能成為未來那個前所未有的大王朝的君主。
操行完美,其人尊師重教、親賢臣遠小人、推崇法家而不排斥百家。
智商完美,自講學(xué)傳道以來,所有學(xué)問他幾乎都是一聽就懂,更難得的是從他的反饋中可以知道他是真的聽進去了,而且還能有所擴展的。
據(jù)說自己能擺脫牢獄之災(zāi),還是這個學(xué)生進言的緣故,雖然不覺得下獄有什么可怕的,但對這個學(xué)生要說感激,肯定是有一些的。
雖然這個學(xué)生堪稱完美,但韓非仍然不會將自己的喜愛之情表露出來。
韓非一向認為,嚴師出高徒才是教育的真諦,如果與學(xué)生太過親近,只會讓對方失去敬畏之心,適得其反。
況且,韓非對扶蘇還是有些不滿意的。
你看看他身邊都是什么人?
除了一個樗里偲還有點兼具了儒、法的樣子,其余王離、蒙毅等人,無一不是兵家武夫。
倒不是看不起武夫,可你一個未來要掌管天下的儲君,身邊連個能安定朝堂的大才都沒有,實在是說不過去。
再說說這些人的身份根底,全都是所謂的“老昭人”,一個六國貴族出身的都沒有。
作為一個以吞并天下為目標的大國未來君王,不能收六國人心,這不是致命弱點嗎?
“李斯有一子,頗有才干,公子可以試著交往一二?!?p> 就這么一句了,說多了掉價。
韓非甚至都沒抬頭看扶蘇,就在今日講學(xué)即將結(jié)束,扶蘇行禮拜別時添了這么一句。
扶蘇不解其意,韓非不是跟李斯是政敵嗎?
為何還要我去親近李斯的兒子?
也沒聽說李斯兒子在歷史上有什么作為,唯一出現(xiàn)的記載就是都跟著自己老爹被腰斬了。
心下略有疑惑,但是老師既然這么說了,自己也可以試著接觸一下,就當緩和與李斯的關(guān)系了。
其實扶蘇一直是拿李斯和趙高一樣,當成死敵來看待的。
畢竟,書上都說了,就是這兩人串通勾結(jié),矯詔殺了扶蘇,才讓胡亥繼位的。
如今被老師提點了一下,出了樓又吹了吹涼風(fēng),才豁然開朗。
如今的扶蘇跟李斯還真沒什么深仇大恨,要說因為韓非有些齷齪,那也不是什么多大的仇怨。
若是能夠交好李斯,這一來一回。
豈不是等于多了兩個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