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趙國,紫陽關(guān)下。
云藍騎與寶光軍由正午午時,戰(zhàn)至酉時。
納蘭臺初時一邊望向關(guān)下兩軍陣戰(zhàn),一邊撫琴變換琴音。之后便閉目揮彈,不再去看。
玉指翻飛,舞動七弦。弦音輕若淡煙流水,急如驟雨狂風(fēng),渾似萬馬奔騰。改弦易調(diào),行云流水。
紫云關(guān)下云藍騎攻伐進退有度,絲毫不亂。
云中七子及紫陽關(guān)守將眾人,皆知這‘瀾臺公子’在以琴音控陣,可如何連這紫陽關(guān)下的戰(zhàn)陣也不用去看了?而云藍騎的陣型變幻莫測,卻較之前更為靈動飄逸。
司徒鏡見天色已晚,示意浮戲雙魔鳴金收兵。喚了一聲身側(cè),仍在緊盯兩軍交戰(zhàn)的宋文喆。
司徒鏡面帶笑意,獨自步下高臺。似是那剛喝完花酒,心滿意足、乘興而歸的文人騷客。嘴里嘖嘖稱道:
“
鼓角鉦鳴聲聲稠,獨幽一曲失輕柔。魚龍曼衍多少恨,我在高臺君城頭。
寶光黯,神矢收。平分秋色二分愁。最是西風(fēng)吹不斷,笑道英雄不自由。
”
廟堂懸鏡,司徒鏡此首《鷓鴣天·鼓角鉦鳴聲聲稠》為宋文喆所記。后收錄于東朝詩集《朝花夕拾》之中。
紫陽關(guān)上,納蘭臺玉指一挑一抹,琴音戛然而止。
只余獨幽一聲回響,似深谷而來。
?!?p> “哈哈哈哈哈哈,妙哉!妙哉!”
納拉臺起身,于城頭眺看紫陽關(guān)外。喟然長嘆,秋風(fēng)寂寥。非是秋風(fēng)寂寥,而是知音偶得,人在敵國!
云中七子和城頭守將方才好奇,但納蘭臺撫琴控陣,他們豈能出聲打斷。此時便有幾人,欲要出聲相問。
云中七子其余六人皆看出小師妹云水凝正是情竇初開,心儀這‘瀾臺公子’。眼神忙止住旁人,示意云水凝,替他們出言相問。
云水凝傾城的容顏上掛有一絲緋紅,蓮步輕移上前,微微行武人之禮。
云中七子并非納蘭臺手下,且不在軍中任職,故不適行上下之禮,武人之禮則最為適宜。因這‘瀾臺公子’納蘭臺,實是一名煉氣之士。
云水凝聲音輕柔好聽。
“云臺山,云中七子,云水凝。見過‘瀾臺公子’。敢問公子方才以音控陣,如何能閉目不亂?我等眾人,皆以為奇。”
納蘭臺眸中月泓勝秋水,云鬢垂綹籠煙眉。儒美的俊容上漾起一絲笑意,背后月華如練,纏縛于他的身上,憑添了幾分涼薄之息。
“我聞司徒鏡鼓鉦之音,觀其行軍布陣,再以鼓鉦十二呂律推之,自知其中變化。料想司徒鏡也應(yīng)如是,以七弦十二音斷我兵陣變化?!?p> 納蘭臺看云水凝及眾人一頭霧水,云水凝姿容冷艷,此時愣在那里卻顯懵懂有趣。故而為其解道:
“鼓鉦十二呂律,陰為呂,陽為律。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yīng)鐘為六陰。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六陽。司徒鏡便以這六陰六陽十二音號令寶光軍?!?p> 納蘭臺繼而一指案上獨幽道:
“七弦十二音。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內(nèi)合五行,金、木、水、火、土。配以,文武二弦,是為十二音。我的《神矢破陣曲》便是以七弦十二音,驅(qū)策云藍騎。
音律一道,雖是小道。卻有千變?nèi)f化,不可盡數(shù)。最適于陰書、陣令?!?p> 納蘭臺說到此處,不由自嘲,笑了起來。
“哈哈哈,爾等休看我今日闔目撫琴頗為瀟灑。明日若他司徒鏡呂律有變,我怕還是要再觀上一觀的?!?p> 云水凝及眾人此時方才大悟,此二人皆是精通音律之人。非但能以音御陣,更能聞對方之音而明其意,且應(yīng)對自如。此二人果無愧于世所罕見的兵家之名,著實了得。
納蘭臺自嘲般道破玄機,云水凝只覺他并非如傳聞般清冷孤傲,不通人情。反倒令人覺得稚氣未脫,天真率性。
云水凝不禁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美如春梅綻雪,傾國傾城。
云中七子其余六人及城頭守將,無論通不通音律、懂不懂個中玄機,都互相附和大笑起來。
你不笑,即是不懂。瀾臺公子、趙國大都督說了這許多,你還不懂?你不是愚笨蠢物你是什么?
云水凝粉面含羞,柔聲問道:
“那公子方才興嘆又是為何?”
納蘭臺心中自有無限事,卻又不便與眾人分說。只是步回案前,手撫琴臺笑嘆道:
“天下十大名琴之獨幽,淡煙流水,清韻獨幽。此首《神矢破陣曲》以獨幽奏來雖無不可,卻失輕柔。琴曲不對,琴曲不對??!”
納蘭臺云紗紫袖,月下獨步。闔目立于城頭,一手于后,一手探入空中。白皙修長的玉指,隨風(fēng)緩緩律動,似在嬉弄指邊流過的夜風(fēng)。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
次日,紫陽關(guān)下。
司徒鏡差人送來曲譜,《寶光輪蛇譜》。納蘭臺回贈《神矢破陣曲》。
其后,二人各展所學(xué),相斗數(shù)日。勝負難分,不勝不敗。
后,《東朝風(fēng)云志》中曾有一對記道:
‘
廟堂懸鏡鼓角鉦鳴兵出三道川,
瀾臺公子手撫獨幽坐守紫陽關(guān)。
’
此為后話不談,且說回邯鄲城外。
宋國大將軍呼延集與大都督羅信接到司徒鏡鴻書,知曉時機已到。
趙國,邯鄲城。
城主府內(nèi),寢室之中。
臥在榻上本欲就寢的趙闊,一翻身從榻上跳了起來。
“什么?你說呼延集與羅信因軍糧一事內(nèi)訌了?你可聽的仔細?確有此事?”
跪于榻旁,外罩黑衣的男子篤定道。
“回大將軍,小人當時就立于帳外。大都督羅信言邯鄲久攻不下,糧草難以為繼,還要留出歸途所用。此時不退更待何時?
大將軍呼延集卻道大司馬并未下令退軍,豈能無令自退?
二人相爭不下,幾欲拔劍相斗。還是小人與其余幾個親衛(wèi)入帳將二人拉開。
二人揮拳踢腿,大都督羅信胸口還中了一腳。氣的大吼道,你不走我走,我明日便走!”
趙闊一手為錘,擊在掌心,大笑道:
“哈哈哈,妙啊!羅信一走,呼延集根本不足為慮!”
翌日,邯鄲城下果然只余呼延集一人引軍前來叫罵。
是夜,黑衣男子再報。大都督羅信言,愿隨其回朝者皆可入其部。若是宋王與大司徒怪罪下來,皆由他羅信一人承擔(dān)。
八萬宋軍,隨大都督羅信退軍者便有五萬余眾。大將軍呼延集手下今只余不到二萬人馬。
趙闊聞后先是大喜,轉(zhuǎn)而一想。此次不正是我擒殺呼延集的天賜良機?
東朝十九年,十月十三。
邯鄲城內(nèi),城門之下。
趙闊頂盔擐甲,來回踱步。身后是三萬整裝待發(fā)的趙國鐵騎。
城主劉松和看著大將軍趙闊已經(jīng)轉(zhuǎn)了兩個多時辰了,這天都黑了。
劉松和心中忐忑,不由勸道:
“大將軍,大都督有軍令在先。任何人不得出城迎戰(zhàn),違令者斬?。〈髮④娔闳f一中了宋人奸計,該如何是好?”
趙闊一臉不耐,抬手虛按道:
“哎!松和務(wù)須憂心,我趙闊征戰(zhàn)多年,又豈不知用兵?他呼延集人馬不足兩萬。一萬步卒,五千輕騎,三千重騎。今日午時便已領(lǐng)軍退出了邯鄲三縣之外。
我派出數(shù)十哨探,邯鄲城外方園十五里已無宋軍身影。我只待他呼延集安營扎寨,再率三萬鐵騎急襲他軍營,必能擒殺呼延集。
兵書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待我大破宋軍,取了宋國大將軍呼延集的人頭,成此非常之功。大都督又豈會問斬于我?”
趙闊復(fù)又與劉松和執(zhí)手笑道:
“縱是他呼延集耍詐,誘我去襲他步軍,他自領(lǐng)騎兵回擊邯鄲。這邯鄲城內(nèi)不還有你劉松和與城中的一萬步卒么。你只須緊閉城門,他呼延集的騎兵還能上墻了不成?
待我三萬鐵騎回城之際,便是他的死期!屆時你也是大功一件,我自會與大王表你功績!”
劉松和聽的心花怒放,心中那一絲憂慮也隨之煙消云散。
直至次日卯時,哨探方才回報。宋國大將軍呼延集,率兵急行一夜,已于邯鄲城六十里外的布袋坡一帶安營扎寨。
趙闊聞后,更為確信那呼延集乃是戒懼后方騎兵追殺,故而率軍連夜趕路。大將軍趙闊再無疑慮,遂率三萬鐵騎出了邯鄲城,急急向六十里外的布袋坡方向奔襲而去。意欲擒殺宋國大將軍呼延集。
城主劉松和心中暗忖著,便是大將軍趙闊此去未能擒殺呼延集,邯鄲亦不會有失。若是事成,自己如何不是大功一件。是故,此次并未以死相攔。不過還是命人向紫陽關(guān)送去了鴻書戰(zhàn)報。上報大都督納蘭臺,言明大將軍趙闊出兵布袋坡,意欲擒殺呼延集一事。
大將軍趙闊辰時率兵出城,鴻書飛到紫陽關(guān)已近午時。
納蘭臺正于紫陽關(guān)城頭撫琴,與司徒鏡陣戰(zhàn)的難解難分。忽聞邯鄲城傳來鴻書戰(zhàn)報,言大將軍趙闊于辰時率三萬鐵騎,出兵布袋坡。
納蘭臺面色如常,琴音絲毫不亂。超然物外,恍若未聞。直至司徒鏡先行鳴金收兵。
嗆!——轟隆??!——
裁云劍出,凝氣于劍,殃云天降。身側(cè)石燈一分為二,墜落兩旁。
納蘭臺一怒破境,煉氣之師!
云中七子及城頭守將皆能感到此刻納蘭臺盛怒之下的殺氣,噤若寒蟬!
他不是什么天真率性的少年郎!不是什么流連煙花的風(fēng)流子!
他是天授奇才的納蘭臺。是掌大將軍印,統(tǒng)領(lǐng)趙國千軍萬馬的大都督。是見王不跪,殺人無罪的‘瀾臺公子’。是信手拈來,便可置萬人生死的當世兵家!
納蘭臺一縱躍下紫陽關(guān),飛身馬上??v馬馳往關(guān)內(nèi)云藍騎校場。云中七子及眾守將不明所以,忙下關(guān)緊隨其后。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9-12-28/5e06a54197c2e.jpeg)
瀾臺公子
‘殺人無罪’可能有人覺得夸張。自古便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說。可說這句話的商鞅并沒有真的敢處罰王子,而最后商鞅怎么死的大家想必也清楚吧。這種話在古代封建社會,大多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