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學告別后,回到酒店,薛睿就去按了唐老板房間的門鈴。
唐老板還沒有回來,薛睿百無聊賴,靠在床上,看看手機。
薛睿不清楚自己今天做出的決定是否妥當。那些家伙,除了汪教授,其他人也許并不知道他和解楓之間曾經的“內心戲”。然而,就是這個汪教授,會不會因此覺得他薛睿,有些太小家子氣了?
薛睿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如此決定,自畢業(yè)以來,他有多次會幻想了再見過解楓的情形。
他不確信之前自己對解楓的溫柔情愫,算不算所謂的“愛”,如果是,怎么就突然頹了怎么就突然剎車了呢?如果不是,怎么又會念念不忘呢?
再說了,不是一直想見到她嗎?怎么突然就不敢了呢?是被一個“大鱷”給唬著了嗎?真特么沒出息!
來上海之前,懷揣這兩年交易成功帶來的自信,薛睿竟有些期待見到過去的朋友。到沒有什么多余的傲嬌,即便再多的錢,也不會令他有“這輩子夠花了”的輕浮,他只覺得來上海,可以不露怯。
同學之間,也僅僅是同學,算不得真正意義的朋友,除非日常也有聯(lián)系和溝通的。
歲月如梭。這如梭,看似無形,怎么就稀里糊涂把一切都改變了,而且是滄桑巨變。
薛睿覺得自己這段時間有些變了,自從在??诮哟四切斑€鄉(xiāng)團”們,自己漸漸地就被他們的習性給“傳染”了,變得動不動就要感慨萬千。
漸漸的,你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一切皆因如梭。
薛睿想自己當初如果不下海,耗在省直機關里,就只有升官一條路了。和薛睿同一批分配過去的,已經有兩個升為處長了。但薛睿也不確信他能做個好官。做不好的話風險且不小呢。
以薛?!皟啥宦劥巴馐隆钡男愿瘢诂F(xiàn)在的時代,如果不是進入期貨圈,又一不小心,還做成了的話,換到其他行業(yè),薛睿想自己也許會混得一塌糊涂。
汪教授,就因為回國很及時,又做了教授又手握上海的幾套房;小曹,只一個上海的中學教師,拿了幾百萬做股票,竟還說是“小打小鬧”;而解楓,居然成就為大鱷的女人……嗯,說是大戶的女人還輕慢了她呢。
薛睿,換成你,走其他路,能這么牛逼閃閃嗎?感謝期貨吧。
天可憐見,期貨圈才是真正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普通艙里放倒座位與脫鞋,就是要被同是普通艙的一群人詬病為沒素質,這沒問題,素質的確是很重要的。
可是,頭等艙就能夠用多付出一些票價,就合理地把放倒座椅躺平以及脫鞋這類在普通艙最不文明的行為變成文明和高雅。就可以合理享受“特權”。
沒有哪個人,哪怕是最愛糾纏于素質問題的人,會從普通艙跑到頭等艙,去大罵頭等艙的乘客們沒素質的。
薛睿這么胡思亂想著,就不覺得自己做出不赴解楓之約,有什么不合適。
你待在普通艙就好了,別硬擠到頭等艙去,萬一看見“沒素質”的內容,忘記了那里不是普通艙再啰嗦了起來,到貽笑大方。
來上海轉一趟,薛睿心里那一絲絲驕傲令備受打擊。
膩在期貨圈膩在海南島,有著太多的局限了。這世界變化得這么大,薛睿竟渾然不覺。
岳石也許是對的,否則為什么他總是口口聲聲地說不在意錢,而財運卻始終亨通?
無論如何,岳石這個家伙,到哪里都是主場,是個狠角色。
是的,他偏執(zhí),愛較真。但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往往也是各種各樣愛較真的人們。
薛睿想自己也許是買得起頭等艙票,卻又刻意要坐在普通艙里發(fā)牢騷的一類。
這種狀態(tài),如果單純就生活態(tài)度而言,甚至是可以被贊美的一種態(tài)。
但是,要么你就去到頭等艙,要么就坐在普通艙里少廢話。
你為什么不愿去會一會“股市大鱷”,你在怯什么?你不是口口聲聲想聆聽大神的教誨嗎?
格局啊格局。
薛睿不知為什么自己的腦子里竟冒出“格局”這兩個字,平日里薛睿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和“格局”不發(fā)生一毛錢關系的人,開口閉口都是“格局”,自己怎么也開啟“格局”模式了?
還是說局限吧,不論格局,薛睿覺得“局限”這個詞,還不那么扎眼。
沖破局限,眼界應該開闊一些。別被期貨和島嶼給局限住了。
當然,冷靜下來的薛睿也能清楚這樣一個道理:其實,局限自己的,不是期貨也與島嶼無關。人在很多時候,只是不愿承認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局限,而有著各種諉過。
薛睿曾經被合肥的那座“舊宅”帶著,穿越到了從前,也曾經被“咯噔咯噔”引領著,去到了未來。
而現(xiàn)在,他只要在當下,心平氣和,突破局限,藏器待時。
唐老板的上海行,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交友。這些年他通過各類學習,結交了不少成功人士。薛睿跟著唐老板可算是見識了一批成功人士,才更知道自己有多么孤陋寡聞。
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爆增的社會財富廣泛而隨機地分配到各行各業(yè),偏偏商品期貨與這類財富分配沒有多大關系。
很多行業(yè)里,都在催生一大批暴富的人們,而且,很多行業(yè)里,都有著比期貨還要牛逼的杠桿。
各行各業(yè),都不乏暴富者,比較而言,期貨只能算最不靠譜又最為兇險的一類,而且還背負了“以小博大”的盛名。其實,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這次上海行,薛睿不僅了解到各類大戶們的不同暴富經歷。也了解到一些“普通人”崛起的故事。
上班拿工資,當然是大多數(shù)普通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在江浙滬一代,很多人都不會只盯牢工資。
這到不是他們可以分身去打兩份工,而是他們或多或少,都在通話親戚和朋友的關系,參與到其他的投資或理財項目。
又或者以按揭買房再出租養(yǎng)房的方式,在不耽誤賺工資的情況之下,額外豐富著自己的口袋。中國人的勤勞勇敢,以及“螺獅殼里做道場”的智慧,令得不少普通人也在尋找機會,參與到因改革開放而帶來的暴增的社會財富的分配。
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各行各業(yè)各類人,都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