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縣,城西楊柳巷的一間冷清小院內(nèi),兩間土坯房,一個面黃輕瘦的孩童。
此時一手拿小刀,一手攥著小孩手指粗細的細毛竹,熟練的將之一分為四,兩兩交叉對折成一個球,用樹皮搓成的麻繩仔細的綁牢。
抄起一個根筷子把放在旁邊小碗里的漿糊,均勻涂在竹球上,隨后將小桌上裁剪均勻的紅紙小心翼翼的貼在竹球上,不一會一個紅燈籠便成了型。
這孩童,姓沈名憲,小名圓歌,其母在生他時難產(chǎn)而亡,又恰逢上元節(jié),其父便取了元字諧音字圓,意味圓滿之意。
父親是江城縣內(nèi)一名小功曹,聽著好似很光景,實則一抄書匠罷了。
沈父那點俸祿也只夠糊口,無力再請乳母撫養(yǎng),想丟掉這孩子,還好被同住楊柳巷,姨娘葉氏得知后,將圓歌帶在身邊,同自家孩兒一同撫養(yǎng),一口面糊一口奶,眨眼間已有七個年頭了。
說來也怪,這孩子打生下來就安靜的要緊,不哭不鬧。
半歲就學會走路,一歲時話說的圓溜,兩歲時纏著沈父認了第一個字后,手上的書就再也沒離開過。
三歲時鬧著沈父,為其編了小竹筐,每天都去街頭巷角拾撿畜生糞便,已做燒用。
四歲時《千字文》《開蒙要訓》這樣的啟蒙書背的滾瓜爛熟,五歲時便可自讀經(jīng)史子集,六歲時寫的一筆好字讓眾多大人都掩面叫羞。常常被街坊領居笑贊一聲小先生,小神童。
可是好景不長,沈父突然就在六歲那年死了,除了姨娘一家外,周圍鄰居無不是辟邪一樣躲著他,背后地里喪門星,天煞孤星,有的沒的的稱號輪著叫。
沈憲將最后一張紅紙貼好后,點了燈籠數(shù)量,足足有二十只,這是他做了小半天的的成果。
這燈籠做工是糙了點,可耐不住燈籠上畫著些個精美的圖案,看著像動物可又不兇狠,反倒是有點萌。
“咕咕”沈憲不經(jīng)摸了摸肚子,看了看碗里還剩下的面糊,端起舔舐干凈。
心里沒由來的一陣酸楚,他曾幾何時會為了填飽肚子發(fā)過愁,哪怕是最落魄時,咸菜就白面饅頭都能吃到吐。
他來這里八年了,從最初彷徨恐懼,到現(xiàn)在的無奈,唯一能做的就是讀各種書,好對這陌生世界多點了解。
他原本是個開朗健談的性子,只是八年如一日的下來,身邊又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漸漸變得沉悶許多。
不過這也不是壞事,八年沉淀讓他改掉了前世因生活環(huán)境而養(yǎng)成的浮躁性子。
既然重新活過,自然不能白白浪費難得的機會,偶爾也會像個孩子一樣撒嬌,任性。
別看沈家窮的連飯都吃不上,可書卻不少,這都是沈父利用職責之便,一點一點抄摸得來。
沈憲也對這這個世界了解了個大概五十年前大乾王朝分崩,戰(zhàn)火四起,直到三十年前,五分天下。
北方狄人異軍突起,橫掃草原,建立金帳汗國,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虎視中原。
長江以南前朝大將蕭己道劃江而治,建國越。長江以北的東趙,西趙二國,本是一國,十五年前一場內(nèi)亂,以黃河為界各分東西。
東西兩國都以正統(tǒng)自居,互不對眼,雖不說連年戰(zhàn)火,但也摩擦不斷。沈憲所在的江城縣,便是歸屬西趙。
可讓沈憲有些郁悶的就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好像和他了解的歷史有些出入大了。
秦、漢、晉、南北朝都有??赡媳背蟠笠唤y(tǒng)的卻是一個叫乾的朝代,國祚兩百載。之后便瞬息奔潰直接成了現(xiàn)在的五國鼎力狀態(tài),沒了隋唐啥事了。
被別人稱贊一聲神童,可只有自家人知自家事,不過是二十七年人生鋪墊,哦不,應該是三十五年,可就這樣。
還不是得靠前些日子,在街頭偷學來糊燈籠的手藝給家里添些進項??沙畹氖墙裉煲呀?jīng)是上元節(jié),過了今晚,就是燈籠糊的再好也沒人要了。
看了看自己這幼小的身體,沈憲心里沒由來的一陣焦慮,如果身體不長大,重活二世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場夢,甚至連做下去機會都沒有,就會死掉。
嘆了口氣,把手中小刀攏進了袖筒里的一個小口袋里,這個口袋是自己偷偷用針縫上的,藏刀的習慣也是自他會走路時就養(yǎng)成的,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
“咯吱”一聲院門從外面打開,葉蓁穿著粗麻,頭裹著紗巾,走了進來,瞧見正在收拾東西的沈憲,露出笑容。
“圓歌,可真厲害呢,這么多燈籠,待會你淳哥回來了,幫你一塊拿去街上叫賣,走咱們娘倆先去吃飯?!?p> 沈憲看到來人是姨娘,要說這陌生地方唯一讓他能感到暖心的就是姨娘一家人了。
若不是她,自己這第二次生命可能就會被扼殺在了出生那天。
為了能養(yǎng)活還在襁褓中的自己,硬是給剛滿周歲的表兄劉淳斷了奶,吃穿和表哥劉淳一應俱同,沒有半分偏倚。
姨丈劉翹是個憨厚漢子從未因收養(yǎng)沈憲發(fā)過一句牢騷,表哥劉淳呢更是有好吃好喝好玩的緊著自己先挑。
葉氏拖著沈憲來到了劉家小院,院子不大一間正房,一間廂房還有一間廚房,被葉氏收拾的干凈整潔。
炕上的小桌上,兩碗麥粥,幾個窩窩頭,外加一碟沈憲也不認識的野菜,雖然簡陋點,可確是純正的綠色食品。
幾口下肚,看著旁邊葉氏笑瞇了眼?!皥A歌,慢點不夠鍋里還有,別嗆著”“姨娘,做的飯真香,要不是已經(jīng)吃飽了我還要吃”
“就數(shù)你嘴甜”姨娘葉氏在沈憲嘴角上點了下,順帶著把嘴給擦了,沈憲拍了拍肚子以示證明,雖說剛才餓的肚子咕咕叫,可架不住他人小飯量少,又不怎么運動,又加之劉家也不寬裕,還要留些給姨丈和表兄。
“蓁娘,還有飯么?快要餓死我爺倆了”大嗓門的劉翹背著從山上打下來的野雞野兔,一旁的劉淳背簍里面亂七八遭的一大堆。
沈憲和葉蓁趕忙迎出來,搭手把東西抬進了屋。
“弟弟,看哥給你帶了什么,”劉淳低著頭從背簍里摸出一捧凍酸梨子。
凍梨入口沙甜爽口,沈憲吃著凍梨眼淚花就飄了圈,上一世本就是西北人,小時候家里窮,冬天買不起反季的水果,爺爺就帶著他去山上摘酸梨,回來后放進地窖軟化一段時間后就會變得沙軟。
可后來爺爺去世他因為工作的關系連最后一面也沒能見上。
“弟弟,你怎么哭了,是不是凍梨,太酸了,我今天也吃到了一個酸梨,這會都牙軟呢”
劉淳看著吃梨哭出來的沈憲沒由來的問了一嘴,空氣似乎也凝固住了,劉父一巴掌拍在了腦瓜子上。
“臭小子就是事多,剛才還餓的嗷嗷叫,梨子那么酸,你都齜牙咧嘴的,你弟弟比你還不耐酸,掉眼淚不是正常事么?飯都堵不住嘴?!?p> 飯罷,葉氏收拾了碗筷,劉父趁著天還沒黑,收拾獵物,沈憲劉淳兄弟二人對頭商量著去哪兒賣燈籠。
兄弟倆一前一后,抬著掛滿燈籠的木桿,出了楊柳巷,拐入馬行街。
這江城縣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橫四縱三,依次為北巷街,馬行街,文華街,南巷街,西城街,江城街,東城街。若說最繁華處,還得看三條縱街中心的江城街。
江城街上已是鑼鼓喧天,邁著小短腿的兄弟二人緊趕慢趕還是遲了,馬行街和江城街相交的街口已經(jīng)被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
“哥,你看著燈籠我去里面看看”
“弟弟,還是你看著燈籠,哥去里面,你這么小一點,擠壞了咋辦,乖乖坐這兒,不要亂跑”看著劉淳一副大人模樣叮囑自己,沈憲想笑心里卻暖暖的。
不大一會,劉淳從人群中冒頭鉆了出來,滿臉的興奮。
“弟弟,里面在演社火,可好看了,還有人會噴火,還有獅子,還有花臉的神仙,就像戲里面的那樣。”沈憲看著興奮勁還沒過的劉淳說道:“是嗎?那哥你再去看,燈籠有我看著呢”劉淳滿眼的糾結,下一刻還是搖了搖頭,“我剛才就看過了,弟弟你還沒看,你快去。”
社火?沈憲怎么可能不熟悉呢,上一世,小時候最盼的就是過大年。
除了可以晚上在戲場里和小伙伴玩捉迷藏外,就是跟著爺爺奶奶去給村里社火隊畫花臉穿衣服,然后追著社火滿山串村跑。
后來村里人外出的外出,搬遷的搬遷,越來越冷清,沒了人味兒,戲場里空了,也沒人演社火了。
再次看到社火表演,尤其是街上大人舉著自家孩子,使勁往獅子身上摸的時候,好熟悉。
沈憲覺得有種難明的感覺,像是一顆飄零了很久很久的種子突然扎進了泥土,有了根,開始貪婪的吸吮這片大地中的養(yǎng)分。原來自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孤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