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薏苦思無果。
“箏…”
“箏…”
“箏…”
母親的聲音好像在耳邊回響著。
用那溫柔的聲音說著“箏”,顏薏忽然想起箏是還是一個樂器,但母親想表達的是這個箏嗎?
顏薏再次仔細端詳起這幅畫。可是并未能夠在畫中發(fā)現(xiàn)其他有用的信息。
另一邊的魏書看著《羽化登仙》緩緩開口道:“我記得羽化登仙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琴里阿?!?p> 其實魏書知道這個并不稀奇,魏書的母親秦雯自幼就演奏古琴,因而魏書從小就受到熏陶。但等魏書逐漸長大了,家人卻發(fā)現(xiàn)他十分崇拜律師,也可能是出于對父親的崇拜。
畢竟他的父親魏江就是一名知名律師,魏書就這樣走上了律師的道路。
“古琴?”
“對,就是古琴,很多人會將古琴與古箏混為一談。我一開始看到你手里那幅《箏》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古箏。但古箏和古琴是有區(qū)別的?!?p> “區(qū)別有哪些?”
“箏,也叫古箏、秦箏,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代就已在秦國流行,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現(xiàn)為二十五根弦?!?p> “而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tǒng)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另外,伯夷也有古琴曲《伯夷操》。”
那么箏,只是想讓她聯(lián)想到樂器嗎?難道跟數(shù)字7有關?
難道有7個人參與了實驗?或者有7個人受害?顏薏漫無目的地想著。
直到在一旁的謝棠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才讓顏薏確定了自己的想法,謝棠說:“阿維尼翁之囚包含了7位教皇!”
現(xiàn)在共同的線索都指向了7這個數(shù)字。
“她是不是想表示那些參與研究的人一直受控制?無法逃離掌控?”
PS:有關阿維尼翁之囚的內容請詳見第四十六章《阿維尼翁之囚》。
“但是…他們現(xiàn)在在哪呢?”
幾個人繼續(xù)研究著畫作,但卻毫無進展。
等到第二天,李洵托朋友檢測后發(fā)現(xiàn)那幅《伯夷之義》里,寫著一個人的名字:鄧勵。
眾人驚訝極了,鄧勵這個名字很是熟悉,基本上大家都對他有所耳聞。
鄧勵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參與了大大小小的實驗。
難道與他有關?眾人心中都抱有猜想。
但鄧勵可是許多人心中崇拜的對象,他的成就可謂是可望而不可及。人們見了他都要尊稱他一句“鄧老師。”其地位可想而知。
可現(xiàn)在他卻成為了眾人的懷疑對象。
平常也許大家都不會信,可這次的病毒實驗實在是危險,難度系數(shù)高,更別說是以前了,又有幾個人能有這個實力呢?
但如果真的是鄧勵,大家就都慌了神,那真是太可怕了,誤入歧途。
“或許我們還是要去拜訪一下鄧老師。”鄧老師這三個字說久了,改口也難了許多。
大家當然也在心中做好了準備。
“一切都還沒有定論,大家先不要急著做決定,一切等我們拜訪了鄧老師后,再想辦法。我們自己先不能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