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五百六十二年

第三章 別樣的禪讓

五百六十二年 黃巢0238 5589 2020-06-23 10:05:28

  晉國和楚國相繼退出了爭霸的行列,周王室則繼續(xù)扮演著他小丑的角色,中原大地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征伐與兼并。而與此同時,在東南方向一個曾經(jīng)與中原不相往來的諸侯則日漸崛起,大有爭霸之勢。

  吳王夢壽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夢壽駕崩。直到夢壽去世的那一刻,一個困擾他多時的煩惱依舊還沒有解決。

  夢壽的煩惱和他的祖先周太王幾乎是一樣,周太王有三個兒子,而他最喜歡的是第二個兒子的兒子。由于喜愛,周太王便想把爵位傳給這個孫子,然而,在長幼有序的時代,身為老大的吳太伯就略顯尷尬了。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為了成全父親的愿望,吳太伯帶著他的三弟仲雍來到了當(dāng)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吳國,斷發(fā)文身。直到數(shù)百年后,才與中原互通往來。

  夢壽有四個兒子(有名的),分別是老大諸樊、老二余祭、老三余昧和老四季札。

  在這四個兒子當(dāng)中,最受夢壽喜愛的是他的小兒子季札。

  大家都知道,喜愛一個人,便想把所擁有的全部給他,包括最貴重的。

  對于夢壽和周太王來講,他們所擁有最貴重的東西就是一個只能由一個人來繼承的祖?zhèn)骶粑?。并且,與周太王一樣,夢壽也面臨著長幼有序的問題。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長幼有序是保證當(dāng)時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擁有獨斷性和固定性,以及人人能理解的通俗性。因此,它也就擁有了無比強大的說服力。而這個說服力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的共知上的,因此也就無人可以撼動。然而,事情往往有時候又是相對的,長幼有序有著鮮明的優(yōu)點,但它的缺點同樣又是致命的。

  因為長和幼是在一種完全偶然的條件下形成的,從而導(dǎo)致了長和幼的素質(zhì)和質(zhì)量完全不受人為的控制。而在一個君王的權(quán)力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滲透到社會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行業(yè)的環(huán)境里,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賭博。因為君王的權(quán)力有著強大的軍事力和政治力做為后盾,常常會導(dǎo)致這種權(quán)力的濫用。但是由于長幼有序的優(yōu)點太過鮮明,以至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都對他充滿了依賴。但是,因為長和幼的質(zhì)量和素質(zhì)擁有著偶然性,以至于當(dāng)質(zhì)量和素質(zhì)極差的長子擁有了無比強大的權(quán)力后,往往給整個社會和民眾帶來的災(zāi)難也是不可估摸的。

  機遇與危險并存,當(dāng)兩個極端呈現(xiàn)在人民面前的時候,往往就會有人試圖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有的是出于試圖對危險的控制,而大部分則是出于個人的喜好,吳王夢壽和周太王就屬于這試圖打破固有思維的一類人。

  夢壽毫不掩飾他對小兒子季札的強烈喜愛,所以他想把吳王的位置傳給小兒子也是眾人皆知的。

  于是,季札的三個哥哥也就開始面臨著吳太伯當(dāng)年尷尬而又艱難的處境。

  處境雖然相似,但是面對處境的人是完全不同的。當(dāng)年吳太伯為了避免尷尬而來到吳地斷發(fā)紋身,在吳太伯走走,季歷則當(dāng)仁不讓的笑納了本不該屬于自己的爵位。但在現(xiàn)在的吳國,季札和他的三個哥哥卻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舉動---諸樊、余祭和余昧誰也沒有離開吳國。

  但是,在夢壽的喪期滿后,他們曾推讓讓季札來繼承王位,只不過被季札拒絕了。并且,在諸樊的一再強求下,季札還主動辭去了官位,回家種田。

  由于季札百般推脫,在夢壽死一年多后,作為老大的諸樊這才勉強的接過了父親留下的王位,開始了他對吳國的統(tǒng)治。

  眾所周知,自吳王夢壽起,吳國開始崛起,期間與楚國的摩擦不斷升級。到了諸樊手里,他也延續(xù)了夢壽留下的基本國策,不斷與楚國為敵,而在與楚國的周旋中,吳國也不斷發(fā)展壯大。

  吳王諸樊十二年(公元前549年),為了報復(fù)楚國水軍侵犯吳國,諸樊策反了附庸于楚國的舒鳩人。于是很快,楚康王便收到了情報,隨即,就派出了使團前往舒鳩質(zhì)問舒鳩人為何叛楚。

  面對強大的楚國,舒鳩人不敢遲疑,連忙否定了楚國使臣的質(zhì)問,甚至請求再次簽立盟約。

  舒鳩人的歸而復(fù)叛讓諸樊的計劃徹底落空,于是第二年,為了報復(fù)楚國,諸樊親率吳國之師攻打楚國的巢邑。

  諸樊不會想到,在這里,他將走到人生的終點。

  面對吳國的猛攻,巢邑大夫想到了一個畢其功于一役的辦法---諸樊既然如此勇猛輕率,如果我大開城門,他必定親自沖鋒陷陣,到時候我趁機射箭,一定能殺死他,而只要一殺死諸樊,楚國東部邊疆短期內(nèi)便不再會有戰(zhàn)亂。

  想到就去做,當(dāng)巢邑城門大開的時候,諸樊果然沖了進來,只是他沒有看到,在一堵矮墻的后面,巢邑大夫正拿著弓箭瞄準(zhǔn)了他。

  當(dāng)巢邑大夫松開拉滿弓箭的手后,諸樊也就應(yīng)聲倒地了。

  吳王諸樊戰(zhàn)死沙場,吳國的王位將何去何從,這一點,大家不要擔(dān)心。既然季札不愿接受王位,而父親的遺愿又不可違背,那么,諸樊只好自己想辦法了。

  在出征前,諸樊就已經(jīng)交代好了他的二弟余祭,如果自己戰(zhàn)死,那么就由他繼承王位。當(dāng)然,諸樊讓二弟繼承王位,也不是想把王位傳給他這一脈,而是想通過他傳到四弟的手里,以完成老爸的心愿。這樣子,看季札還怎么拒絕。

  不管如何,余祭接過了父親和大哥留下的王位,他知道,自己不是王位的繼承人,只是王位的搬運工。

  但他不知道,作為搬運工的自己會這么早的就死在了王位上。

  吳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由于與越國作戰(zhàn)的勝利,吳國俘虜了不少越國人。而為了發(fā)揚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原則,余祭把俘虜來的越國人不是安排做船夫就是做看門的。

  他沒有想到,這個行為會要了他的命---余祭在一次巡視吳國船只的時候,一位不滿余祭對其工作安排的人在余祭經(jīng)過時拿起了刀殺死了余祭。

  余祭死了,然后三弟余昧就繼承了父親和兄長們留下的王位,當(dāng)然,諸樊跟余祭講的話,余祭肯定也跟余昧講過。

  成為吳國的王,余昧除了堅決執(zhí)行跟楚國對著干的基本國策外,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等待了,等待自己壽終正寢的那一刻,然后把王位傳給季札。

  吳王余昧十七年(公元前527年),余昧病重,在去世前,他不斷對身邊的人強調(diào)父親和兄長留下的意愿,一定要讓季札接任王位。

  余昧是固執(zhí)的,固執(zhí)到臨死前都沒有松口,然而面對固執(zhí)的父親和三位兄長,季札卻再次堅決的推脫了。

  而季札推脫的方法也是比較特別的---游歷天下。

  自吳王余祭四年起,季札便開始了他的周游列國之行,先后到達(dá)了魯國、鄭國、齊國、衛(wèi)國、晉國和徐國等。

  作為自幼崇尚中原文化的吳國人,季札先后跟齊國的名相晏嬰、鄭相子產(chǎn)、晉國大夫叔向,以及趙武、韓起和魏舒等人展開過深入的交流。而在與中原名人的交流中,季札通過他對禮儀的精通和獨到的理解也贏得大家的一致稱贊。

  季札作為一個自由學(xué)派者,他只對文化和禮儀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權(quán)力則完全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nèi)。因此當(dāng)他周游列國回到吳國后,由于三哥余昧還是一再強調(diào)自己死后要讓他繼位,季札不得不在余昧還沒有采取強制措施的時候逃離了吳國。

  吳國四任君王的更替為的就是要讓季札繼位,然而在最后時刻,季札還是逃離了這里。于是,一個難題拋給了吳國人:接下來誰該成為吳國的王。

  當(dāng)然,要說這是難題也不算太難,畢竟五條腿的王八不好找,擁有吳國王室血統(tǒng)的人還是很好找的。所以此時就有吳國人說到:“先王有令,兄卒弟代立,必至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當(dāng)代(先王有命令,兄長死后弟弟代立,一定要傳到季札?,F(xiàn)在季札逃跑了,那么就應(yīng)該擁立吳王余昧的后代。余昧死后,他的兒子就應(yīng)該被擁立。)”

  邏輯是這么個邏輯,于是在余昧死后,余昧的兒子公子僚就被立為了吳王。

  這就引來了一個人的不痛快。

  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四兄弟對王位都沒有著別樣的眷戀,但是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就不這樣了。

  不是說最后要傳位給四叔嗎?既然現(xiàn)在四叔不愿坐王位,而我爹又是兄弟里幾個最先繼位,按照這個邏順序,四叔不愿意坐應(yīng)該是輪到我了,怎么變成了公子僚的呢?

  然而,公子光不痛快歸不痛快,但當(dāng)公子僚變成了吳王僚,事實已不可更改時,也就沒人在乎他的感受了。于是,氣憤不已的公子光開始轉(zhuǎn)入地下活動,不斷的私養(yǎng)門客。

  私養(yǎng)門客是準(zhǔn)備干嘛,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光有門客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機會。

  吳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有一個人自楚國奔向吳國而來,他就是父兄皆被楚平王所冤殺的伍子胥。

  來到吳國后,伍子胥見到了吳王僚,在吳王僚面前,伍子胥極力勸說其攻打楚國,分析吳國必定戰(zhàn)勝楚國,并一一列舉了攻打楚國的好處。

  伍子胥的說辭慷慨激昂,渲染力極強,吳王僚也是蠢蠢欲動。然而此時公子光站了出來:“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殺,他來到吳國,無非就是想利用吳國為他報仇,我們絕不能聽信于他的?!?p>  公子光的話讓激動的吳王僚暫時回歸了冷靜,也讓伍子胥為父為兄報仇的計劃不得不做了延后。

  難道公子光真的沒有被伍子胥打動?不是的,可以說,他其實比吳王僚還要激動。只不過,他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而在實現(xiàn)這個計劃前,一切的妄動都是不必要的。

  在吳王僚這里吃到了閉門羹,伍子胥并沒有氣餒,相反,在這里他找到了一個更加忠實且強大的盟友。

  伍子胥所認(rèn)為的強大,不是體現(xiàn)在表面的。所以看著公子光堅毅的眼神,伍子胥篤定,這個人就是唯一一個可以幫自己蕩平楚國的人。

  離開了吳王僚,伍子胥轉(zhuǎn)投公子光門下,成為其門客,一個最佳組合就此完成。

  吳王僚十一年(公元前516年),這一年也是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去世,楚國人擁立了楚平王與孟嬴生的兒子王子壬為王,是為楚昭王。

  于是第二年,趁著楚國國喪,吳王僚就派出了自己的兩個同母弟弟領(lǐng)兵外出攻打楚國潛邑(安徽霍山附近)。

  戰(zhàn)報傳來,楚國迅速做出回應(yīng),大夫疾馳救援潛邑,左司馬也領(lǐng)著親兵前往相救。于是在窮地(安徽霍邱附近),準(zhǔn)備救援潛邑的楚國左司馬與吳軍不期而遇,兩軍頓時陷入混戰(zhàn),都不得抽身。

  前線戰(zhàn)況膠著,而此時的公子光卻突然露出了詭異的笑容說到:“現(xiàn)在就是機會,絕不能丟失?!庇谑?,他找到了伍子胥向他推薦的刺客鱄設(shè)諸對他說:“中原地區(qū)有句話叫做‘不去尋求,怎能得到’。我本是王位的繼承人,公子僚卻捷足先登,現(xiàn)在我要拿回屬于我自己的,如果成功了,就算到時候季札回來,也不能廢掉我?!?p>  鱄設(shè)諸作為刺客,投靠到公子光門下,此時公子光對他說這話,他當(dāng)然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他還有點顧慮,畢竟自己有一家老小。而行刺吳王,必定有去無回,自己死后,母親和幼子該怎么辦。

  面對鱄設(shè)諸的顧慮,公子光只用了四個字就幫他打消了:“我,爾身也(我就是你)?!?p>  公子光的豪氣凌然讓鱄設(shè)諸心里唯一的一塊石頭落下了,于是,他毫無顧忌的走上了前往刺殺吳王僚的路。

  吳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四月,公子光設(shè)宴邀請吳王僚到自己家來吃飯,同時在地下室埋伏好了自己的門客甲士,只要號令一出,便一擁而上擊殺吳王僚。

  吳王僚的親信此時全部領(lǐng)兵在外,公子光卻突然宴請自己,不得不防。于是在去往公子光家前,吳王僚便派出甲士遍布道路兩邊,一直抵達(dá)公子光家的門口。

  而在到達(dá)公子光家后,吳王僚又派出親兵把公子光家的大門、臺階、室內(nèi)、酒席邊都把守好,每一個人都持劍而立。

  顯然,吳王僚是有備而來,就連公子光安排上菜的人都要在門外把衣服脫光然后再穿上另外的衣服才能進來。并且,端盤子的時候還要跪著走,讓吳王僚的親兵持劍夾著他,讓劍尖直頂在他的身體上,才能把盤子遞給吳王僚身邊的人。

  搞得也麻煩,既然這么擔(dān)心,不去就是了么。

  但是呢,人家就非要去。

  這樣的戒備,不可謂不森嚴(yán),然而,吳王僚終究還是死在了公子光的家里。

  “鱄諸刺王僚”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所以大家也都知道,今天公子光安排為吳王僚上菜的這個人就是鱄設(shè)諸。

  當(dāng)鱄設(shè)諸端著一盤魚來到公子光和吳王僚的宴席上時,按照程序,他在門外就被扒了衣服。然后進屋端著魚跪在地上被吳王僚的親兵用劍尖頂著前進,而就在這時,公子光卻突然聲稱自己腳痛,隨后起身離開了宴席來到地下室。

  都這么明顯了,難道還看不出來?

  確實,吳王僚沒看出來,相反,公子光的離去還讓他放松了一點警惕。

  啊,這該死的愚蠢啊。

  就在這一瞬間,鱄設(shè)諸突然從手中那盤魚肚子里拿出一把匕首,刺向了吳王僚。所有人都來不及反應(yīng),匕首就已經(jīng)插入了吳王僚的身體,這時才反應(yīng)過來的親兵為時已晚,所以即便兩旁的他們把手中的利劍從鱄設(shè)諸的后背插到前胸,也拯救不了吳王僚被刺的命運。

  吳王僚一死,地面頓時人聲鼎沸,于是地下室的甲士便一涌而出,迅速控制了局面。

  隨后,公子光便自立為吳王,之后,我們便大多稱呼他為吳王闔閭。

  一個讓楚國膽寒的男人。

  成為吳王后,闔閭便開始著力清除吳王僚的殘余勢力,其兩個領(lǐng)兵在外的弟弟便是頭號威脅人物。

  當(dāng)正與楚國酣戰(zhàn)的公子掩馀和公子燭庸聽聞哥哥被刺殺后,他倆立馬放下了與楚國戰(zhàn)斗的武器,第一時間逃離。一個逃到了徐國,另一個則逃到了鐘吾國。

  鐘吾也好,徐國也罷,都是處在吳國與楚國夾縫下生存的小國,本身就毫無戰(zhàn)斗力,早期楚國一家獨大的時候,皆附庸于楚國。現(xiàn)如今,隨著吳國的強大,東南地區(qū),形勢復(fù)雜,東南諸國也開始陷入到了與當(dāng)年處在楚國和晉國爭霸夾縫下生存的中原小國同樣的境地,說多了都是淚啊。所以,當(dāng)鐘吾國和徐國接收吳王闔閭的敵人時,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吳王闔閭直接下令要求徐國逮捕公子掩馀,要求鐘吾國逮捕公子燭庸。以吳國的國威,闔閭認(rèn)為徐國和鐘吾國是不敢有任何懈怠的,然而,意外還是發(fā)生了。徐國和鐘吾國不僅沒有執(zhí)行吳王闔閭的命令,反而還通知了公子掩馀和公子燭庸,并且安排他們到了楚國去。

  這就有點找死的節(jié)奏了,吳王闔閭大怒,既然你們不逮捕我要的人,那么我就逮捕你們。隨即,闔閭發(fā)動了對徐國和鐘吾國的征伐。

  過程很簡單,鐘吾國國君被捕,徐國國君投降,被迫流浪,離開自己的故地,直到楚國接收他們,并給了他們一塊地,徐國才得以不亡。

  王位到手,隱患也鏟除,吳王闔閭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然而此時,他最擔(dān)心的事情出現(xiàn)了:季札回到了吳國。

  吳王僚可以用刺殺的方式鏟除,公子掩馀和公子燭庸也可以用武力進行逮捕,然而,對于季札,這兩種辦法都是不能用的。闔閭自己曾經(jīng)就說過,王位本來是要傳給季札的,后來到了吳王僚手里,自己才憤憤不平,才做出了刺殺君王的事。那么,現(xiàn)在季札既然回來了,闔閭又該何去何從呢!

  回到吳國,季札得知吳王僚被刺的消息,第一時間跑到了吳王僚的墓前哭泣,然后便回到了屬于自己的地方,并且說到:“我將哀悼死者事奉生者,誰是國君,我就事奉誰,這是祖規(guī)。”

  季札用三言兩語便徹底化解了闔閭的尷尬處境,之后,一個宏偉的吳國便將慢慢在闔閭的手里出現(xiàn)。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