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過渡
魯肅走了,走得悄無聲息,就如同當(dāng)初他那位“元龍兄”一般。
畢竟驛館這里的大多數(shù)年輕才俊們,看起來并未在針對黃巾賊中起到什么作用,現(xiàn)在看起來朱刺史最初那納賢令最大的收獲還是在甄姜這里。
也可以說除了個別人,這里面更多是本就在原籍不太得志、想要過來尋求機會的。
事實上放在如今這時節(jié),背井離鄉(xiāng)多是無奈之舉,這次若非是黃巾之賊威逼尤甚,恐怕就是這些人也不會輕易過來。
當(dāng)然事實也證明了,即便他們中的佼佼者,在面對黃巾賊的事情上,也沒法做出什么更好的應(yīng)對來。
這倒也不全是說他們就真的毫無能力,只不過沒有甄姜這種能夠震懾一方的武力的情況下,他們的重要性就會大大降低,因為他們能做的那些事情,府衙中的人也能做,而且從經(jīng)驗來說做得更好。
這也就使得這些人在朱并他們這些當(dāng)權(quán)者看來,地位逐次降低,若非是不想要污了名聲,他們都想直接打發(fā)他們回去了。
所以“曲曲”一個魯肅的離開自然不會引起太多重視,只要是自主的離去對他們都是稀松平常,連朱般都只是和吳耎提了一句。
這還是因為他知道魯肅常往吳耎這邊跑,似乎和他關(guān)系還不錯。
而見吳耎似乎也沒有太大反應(yīng),朱般也就沒再深究了。
吳耎卻是知道他們遲早會有再見之時,倒沒有多少失落的情緒。
只是他也沒想到,這前腳魯肅剛走,后面諸葛亮就立馬“跟上”了。
自從那一次拜會之后,往后幾日小諸葛總會找機會或是上午或是下午趕過來。
原本二人之間生疏的關(guān)系也慢慢融洽起來,剛開始找不到多少共同話題看來更多是意愿的問題,何況諸葛亮現(xiàn)在畢竟還小,正是接受熏陶和影響更多的時候。
還沒有形成自己思考和想法的小丞相在吳耎看來卻是最適合污染……啊不,“改造”的時候。
當(dāng)然,他也就這么一想,事實上諸葛亮現(xiàn)在只能說還不成熟,但他畢竟有那份家學(xué)淵源在,而且年少早慧,與其說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倒不如說是想法還不夠成熟。
影響當(dāng)然是容易被人影響,但顯然吳耎還沒有到那個程度,畢竟連他自己都沒法總結(jié)出自己的思維邏輯來。
不過他來自于后世的那些“先進性”思維影響人的效果肯定是有,卻也需要長此以往的熏陶,短短數(shù)日根本還什么都看不出來。
當(dāng)然了,對于小諸葛看來顯然不是如此,吳耎思考問題的角度對他來說有不少是較為新穎、能夠作為參考的,他當(dāng)然不會輕易受到影響,但多一個觀察的角度,也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
不過雖然每次諸葛亮的到來都是很正經(jīng)的討論問題,但吳耎總會有一種他是有所“圖謀”的感覺,圖謀的可能就是他們中的某個人。
吳耎原本甚至還有些懷疑是不是小諸葛對宓兒起了什么“賊心”,雖說諸葛亮應(yīng)是位道德君子,但也有七情六欲,何況年紀(jì)尚小,性格還在成型中,會有出乎意料的表現(xiàn)也合情合理。
只是很快就發(fā)現(xiàn),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自己身上,而非是甄宓身上。
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對于甄姜等女流,諸葛亮一般是一本正經(jīng)敬而遠之的;就算是和自己同齡的甄宓、曹思,他也有些端起態(tài)度。
倒不是什么瞧不起女流之輩,只不過是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給他養(yǎng)成的君子風(fēng)范,讓他能夠時刻瑾守禮節(jié),與女性保持距離。
但對于吳耎他卻又不會如此了,這一來嘛吳耎是個大男人,這年頭兩個男人抵足而眠都可能被當(dāng)成佳話,更不用說只是親近些、聊得來些。
二來則是他個人對吳耎的好奇了,很顯然吳耎的許多想法和他都稱得上是一個不謀而合。
大概是年紀(jì)和閱歷的關(guān)系,此時的諸葛亮難得還保留著不少少年人的天真,對世界的認知太淺了,有些念頭甚至可以說是離經(jīng)叛道。
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積累,他的三觀會慢慢樹立,將來再回頭審視如今的想法,大概也會覺得自己太過稚嫩。
而吳耎這樣按理說是偏離于原軌跡突然插進來的人,對他最終的影響又會有幾何呢?
吳耎也不清楚,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盡管和甄姜們的日常也不錯,但多一個有趣的少年也是件樂事。
“吳兄長,亮有些困惑,不知當(dāng)不當(dāng)問?”
又是一日的午后,諸葛亮又跑到了吳耎的小院來探望,他可說是這里除朱般外來得最勤的訪客了,而甄姜他們現(xiàn)在對他的出現(xiàn)也見慣不怪,而且也知道他一來必然就是找吳耎的。
吳耎盡主人之儀給他倒好了茶水,才說道:“阿亮可不是這般扭捏之輩,何況你我雖相識日短,但彼此坦誠相交,又有何事不可言?”
諸葛亮的生父早亡,還未來得及給他加冠取字,現(xiàn)在他距離成人禮也尚早,所以此時諸葛亮還未有表字。
而就跟魯肅一般,兩人相交時日雖短,但現(xiàn)在的交流也是日見深入了,雖然仍然是有所保留的坦誠。
聽到吳耎的話,諸葛亮笑了笑,這才說道:“敢問吳兄長,你對那太平道,不知有何看法?”
吳耎心道也就是諸葛亮年紀(jì)小,童言無忌所以大家對于他的一些稱呼不太在意,否則真得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有“通賊”嫌疑。
“知道一些,”不過滿足一下他的好奇心也沒什么,吳耎點點頭道:“還正面接觸過,不過至今接觸的也就到一些頭目,大部分是底下的小賊,其他的就不甚清楚了。”
說是這么說,但吳耎的“接觸”自然不是什么深入了解,畢竟他跟那些黃巾賊除了在戰(zhàn)場上,平常真沒打過什么交道,要問他還不如去問甄姜。
諸葛亮對這一點卻似乎也不是太在意,聞言只是點了點頭后又趕緊問道:“那不知吳兄長以為,黃巾道究竟是緣何而起,為何能夠在旬月間便席卷天下州郡?”
吳耎瞥了他一眼,心想這娃兒不會長歪了吧,這思路有點兒不太對勁兒啊。
乍一聽起來,他這反倒像是站在黃巾的立場上想問題,不過又一想,諸葛亮也并沒有泄露出什么傾向,看起來倒更像是在很嚴肅認真地與吳耎探討一個正經(jīng)的學(xué)術(shù)問題。
輕咳一聲,吳耎不答反問道:“阿亮心中想必已有章程了吧?”
諸葛亮猶豫了一下,最后卻搖了搖頭,說道:“正是因為心中沒有章程,才想來問問吳兄長,亮畢竟只是耳聞,沒有與他們有過什么接觸?!?p> 諸葛玄見機得快,離開瑯琊的時候彼處尚未完全淪落,之后一直到郯縣這邊也都是走安全路線,諸葛亮僥幸尚未與黃巾賊正面打過交道。
吳耎沉吟片刻,便道:“這個嘛,阿亮是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真話如何,假話又是如何?”
吳耎笑道:“真話還不能對你說,假話也并非是說就是虛言,只不過對我而言,前者是我個人之見,后者卻是當(dāng)今大家的普遍認知。”
諸葛亮當(dāng)即毫不猶豫道:“那亮便想要聽聽吳兄長的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