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兵臨城下2蘇秦張儀例
事有好壞,人分兩種。
值此兵臨城下之際,有人愿意留下自然也有人要離開~
對此周羽想起李白的一句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周羽上位后的第一個正式朝堂議會只有三三兩兩個穿著官服的老臣,余者皆布衣,他們便是要走的大臣推選出來的人,數(shù)起來好幾十呢。這是有的人怕自己推薦的不行,便多推了幾個。
在這朝會上,不用周羽開口,留下的老臣中便有人替周羽對這些布衣施以恩威,讓他們明白這次的機會到底是誰給的,以后該念誰的好。
這些話周羽自己不能說,說了就變味了。
這些被推薦的人中有真正一等一聰明的人,不用那些大臣說他們也知道其中一二,而那些不夠聰明的這次也被點醒,知道該感激,該效忠誰。
對此自然免不了一陣山呼海嘯,說些祝福說些感激的言語,而且,,,還都挺整齊的,電視里是排練過的,可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難道有公式?
雖然話一致,但口音卻,,,,
周羽忍住疑惑道一句:免禮~
隨后自然也是一套客套話,說他們都是被大臣們選出的賢材,日后大周需要依仗他們之類,,,
不過周羽也把話說在前頭:諸位現(xiàn)在僅代理臣工,待大周渡過此次危機,定當(dāng)另行加官進爵。
因此~
周羽雙臂張開從王椅上站了起來面對眾臣之后高呼一聲:諸位~請助大周,寡人先謝過諸位了。
說罷,周羽向眾人鞠一躬。
下方老臣,代理臣工頓時慌張跪地,山呼海嘯道:臣等必當(dāng)肝腦涂地,以死盡忠,,,
當(dāng)然這些在周羽眼里都是形式與流程,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有對策救國。
因此周羽示意讓他們出謀劃策,怎么解除這次圍城危機。
有人主張拼死一搏,有人主張割地求和,,,
對于這種提議周羽微微側(cè)身對身旁的內(nèi)侍低聲道:記住這幾個人,下朝后弄清楚這些人是誰舉薦的。
看來治人果然不能光靠說,還得做,殺雞儆猴這種事的步驟還真少不了。
竟然派這些人到此處無病呻吟,那誰不是主張拼死一搏嗎?那就把他們主子也帶去一起去平城拼去。
還有割地求和的,既然如此就把他們主子的封地割讓出去,不過不是給韓國而是充公。
“君上,臣以為割地求和,實屬下策?!边@句話周羽也是興趣缺缺。
不過提出求和的人倒是情緒激動,立即反對。
那人看向求和的人道:“韓國攜萬鈞之勢來,怎會為蠅頭小利而去兵?所以我們要割多少地才能填滿他們的胃口?難道是要將王城也割讓出去嗎?“此人義憤填膺,分析的也是條條是道。
至此周羽才稍稍來了問道:“你叫何名?”
“草民易之秀?!?p> 先前說臣現(xiàn)在說草民并不沖突,先前他們是替主子上朝的所以暫稱為臣,但當(dāng)周羽問到他的真名時那就是代表他本人了,而他本人不過一食客并無官職因此稱為草民。
“既然你不贊同割地,那你有何看法?”
“草民以為,周國兵弱拼死一搏怕是也守不住這國都,因此必借外力,以求驅(qū)狼吞虎方能解我大周之危。”
其言剛罷,又有一人站出來道:“草民以為應(yīng)該加上一條,吞狼驅(qū)虎固然是好但我們找來的狼若是吞不了虎反被虎噬了,那我們也會未免于難,因此我們在驅(qū)狼吞虎的同時也應(yīng)該拔除老虎的獠牙,從內(nèi)部瓦解敵人。”
周羽撫掌而笑,問道:“卿又叫何名?”
“草民蘇瑜?!?p> “你先前所侍之人官居幾品?”
“三品?!?p> “那你現(xiàn)在便是從三品,包括易之秀也是從三品。”
因為從未想過會有當(dāng)王的一天,所以周羽從未真正了解每一個品級對應(yīng)的職稱,太復(fù)雜,鬼知道幾品對應(yīng)大夫,上卿?
所以周羽很模糊的給了一個品級,但并沒有賜予職稱,也就沒什么主管業(yè)務(wù)。
蘇瑜二人自然是感激一番,其他人見此二人果真得到好處自然也就全心全意的為出謀劃策。倒也有些許好點子為先前二人的計劃做了補充。
至于出使使者自然是誰提出來的誰去,而在周羽答應(yīng)待他們成功回來之后有大賞賜,這些布衣們皆是爭先恐后的要去出使,畢竟這年代還沒科舉,窮苦人想要當(dāng)官,,,太難了。
就例如現(xiàn)在,給你一個機會掙一千萬,雖然可能會受到屈辱但,,,你不想試一試嗎?這可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掙不來的數(shù)目。
最終周羽只選出四個人,其他的要去的就太遠(yuǎn)了,等他們回來黃花菜就涼了,而且這些人要去的國家與韓國也無矛盾與周國更不接壤,為了一個偏遠(yuǎn)的周國去得罪韓國,不用想也是沒門。
所以周羽又記住了一批人,這批人完全就是靠著利益去的,而且無大腦,可以用,,,但不堪大用。
至于為什么說可以用?因為在退朝時周羽曾晦澀的指出,他們?nèi)粝朕D(zhuǎn)正那就把權(quán)利從自己主子手里奪過來,等他們有實權(quán)了,周羽就給他們轉(zhuǎn)正。
等這批人都有實權(quán)了,那周羽才算是擺脫了叔叔,成為周國真正的王,畢竟是周羽的政策才使得這批人成功,他們自然會向著周羽,這可不是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感恩的心,而是他們怕周羽下臺了,周羽的政策也就不實用了,他們的權(quán)利榮譽又全都交回了原先主子的手里。
什么最籠絡(luò)人心?利益,利益最籠絡(luò)人心,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當(dāng)然周羽沒有明說,那些奪權(quán)不成的也就是沒本事的,沒本事的失敗就失敗了,反正周羽也沒想過要這樣的人。
再讓那些老臣派一個人過來就是,當(dāng)自己的勢力大于老臣們的時候,周羽便可以一言定其興衰。
現(xiàn)在,,,先忍著吧。
周羽在忍,老臣們也在忍,若是和平時期周羽敢如此侵動他們的利益,哪怕周羽是王,這些老臣貴族們也把他給弄死了。
各國都有過變法者,但變法者都沒個好下場,就算是王也不例外。
他們現(xiàn)在不動周羽,主要是周國朝不保夕,國都要完了,誰還管他變不變法侵不侵他們的利益,國破了,他們還有個屁的利益,他們是周國的貴族可不是韓國的,所以他們都急于逃命,任由周羽這位新君去折騰。
說起來,周羽還得感謝這場戰(zhàn)爭呢,沒有這場戰(zhàn)爭,老死王位也不可能是他的,沒有這場戰(zhàn)爭他現(xiàn)在的做法早已夠死一萬次了。
雖然對這場戰(zhàn)爭表示感謝,但絕不能讓這場戰(zhàn)爭將自己吞滅。
現(xiàn)在周羽有兩急,一是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前他要擁有絕對的權(quán)利防止被自己的大臣打死,這被稱為奪權(quán)之急。而比這更急的是守城之急,別大臣沒把自己打死,先被韓國亂軍打死了。
可這平城,,,誰能守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