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宮斗劇”禁播令,讓我高興了好幾天。想到不久前寫的《夜靜思宮女》竟與該禁播令不謀而合,就打心里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沾沾自喜。那些以后宮女人恩怨為主題的純宮斗劇,只知道突出人性之惡而缺少文化積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們的思維和價值取向,說白了就是負能量,所以應(yīng)該禁播。
沒有了《如懿傳》、《延禧攻略》,以北宋為時代背景、改編自網(wǎng)絡(luò)小說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成了大熱劇。春節(jié)期間陪著老媽看了幾集。雖然同樣有宮斗戲的成分,我不僅不反感,反而有點喜歡上了這部集男女宮斗、宅斗于一身的電視劇。
其中原因有很多。
起碼《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寫的不是清朝的故事。以“異族”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霸屏,一度成了中國熒屏的“主旋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有著正統(tǒng)漢族大一統(tǒng)觀念的我一直對此耿耿于懷。據(jù)說連日本、韓國等漢文化圈的成員們,對中國(含臺港澳)只知道拍攝、播放康、雍、乾的故事都頗有微詞?,F(xiàn)在好了,古裝電視劇的文化背景更加豐富,以漢人王朝為題材的故事比例也越來越大。至少漢、唐、宋、明的服飾、頭飾看著都要養(yǎng)眼得多,但愿《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能成為中國電視劇的新起點。
不反感這部電視劇,還因為《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這個名字本身。在一同觀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老媽曾因這個名字太長而向我詢問出處。我趁機發(fā)揮了一點點文學知識儲備,說它是取自李清照的詞《如夢令》。寫的是女詞人酒醒后“試問卷簾人”,得知“海棠依舊”,卻并不滿意這樣的回答,認為應(yīng)該是“綠肥紅瘦”。從而引申為人生如夢、趙宋王朝在繁盛的背后已經(jīng)開始走向凋敗,等等。能有這樣小試身手的機會并不多,所以我的感覺是喜悅的。更何況,我在自己的小說《尋找瓊花觀》中就著力描寫了“李清照”這個人物,并引用了這一首詞。既取材于歷史真實又有自己的發(fā)揮,我很滿意。
觀看這部電視劇,我還發(fā)覺比較對胃口。我對中國歷史文化一直都有興趣。《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能讓我一邊注意劇中的故事發(fā)展,一邊到歷史中去找原型、找出處。濃厚的歷史內(nèi)涵吸引力著我:能從官帽看出故事發(fā)生的朝代,猜測其中的“官家”(皇上)到底是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欽宗趙桓中的哪一個。對于其中朝廷上下齊議“官家”(皇上)應(yīng)該如何追封自己父親的這一橋段,有似曾相識之感。
大臣們強調(diào)皇位傳承重要,自己卻認為應(yīng)該恪守孝道,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也為這件事和幾個輔政大臣明爭暗斗了好多年。因為他只是先皇朱厚照的堂弟,所以遇到了和《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同樣的問題,即如何稱呼父親興獻王朱祐杬。雖然沒有詳細了解事情的所有細節(jié),但我知道嘉靖皇帝最后還是贏了,否則他在湖北鐘祥的祖陵不會以“明清皇陵”的身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我不知道《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的作者和編導們是否借鑒了嘉靖和大臣們的故事,但我知道影視戲劇中的《貍貓換太子》,應(yīng)該也是把明朝那些事植入宋朝故事的典范。
宋朝的故事不一定成書于宋朝,極可能會比明朝還晚。劉娥和李玉在宋真宗、宋仁宗年間確有其人,但沒有《貍貓換太子》中的所謂千古奇冤;倒是明朝的萬氏與紀氏的故事與之有些相似。綜合正史和野史,萬貞兒就是劉娥,紀妃就是李玉,張敏就是陳琳,朱佑堂就是小皇帝。
把后朝的事寫進以前朝為背景的故事中,有的人認為荒謬。但作為寫古代玄幻題材的作家,我并不反對這種做法。根據(jù)歷史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造,就算是借鑒后朝的事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說是融會貫通的表現(xiàn)。這沒有什么好爭論的,文藝界如果不提倡“百花齊放”,勢必將陷入僵化的泥沼。所以在今后的寫作中,我也打算采用這種寫法。
我比較喜歡《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這部電視劇,還因為其中薈萃了眾多偶像或?qū)嵙ρ輪T。曹翠芬,《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二姨太;劉琳,《父母愛情》中的江德華;馮紹峰,《蘭陵王》中的高長恭;還有幾個眼熟但叫不出名字的老太婆……令我意外的是,朱一龍的古裝扮相還可以,竟比現(xiàn)代妝更耐看。不過我不是很喜歡趙麗穎。
能讓我感興趣的電視劇不多,《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算一部。但現(xiàn)在我擔心的是,“宮斗劇”禁播令究竟會堅持下去,還是朝令夕改、曇花一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