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陶淵明寫了篇桃花源記,馬上就火了。周南在他那個年代,桃花源記可是都流傳出了恐怖版本的,為什么桃花源的人沒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們離不開這里;可是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自由進出的,可見他們不出去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他們早死了。
可是還有隱喻版本的,說在魏晉時期,桃花源是隨處可見的,正是由于這種向往自由不受官府約束的社會制度的存在,影響了當政朝廷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最后導(dǎo)致了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
周南可不管什么當政朝廷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無憂寨是他的地盤,他不認可作為胡人的遼國,也更不認可一手好牌還被異族打穿的宋朝。他要的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要的就是沒有兵禍、沒有壓迫的日子。
隨著無憂寨寨規(guī)的公告,公田公畜的事在寨子里已經(jīng)傳開了,寨子里的人這幾天都在議論公田公畜的事,反倒是寨主的事卻沒人理會,不是他們不關(guān)心,是在他們心里早已認同周南和高遠這兩個年輕人了,是非此莫屬了。如果選出的是周南、高遠之外的人做寨主,那才是不正常。
寨子里有熱心的,也會找老鄭頭,提些想法,老鄭頭自然也是提筆記上,并認真告知,會在下次議事時拿出來商討。更有很多支持的,都去找管公田的張義,報名要種公田,張義做事倒是認真,先一一記下姓名,并告訴來人,這公田公畜,要先照顧五十歲以上的人來做。聽的人也都明白,只是告訴張義,若是忙不過來,隨時叫去只管使喚干活就成。
經(jīng)過幾番商議,又到西北角寨墻前面看了看,最后在西北角寨墻前面、議事堂東面,劃出了五十畝大小的田地,當作公田;在公田四周不能耕種的山石上,依著形制,搭建了不少窩棚,買些家畜幼崽,就可以喂養(yǎng)了。為了方便澆灌田地和給家畜飲水,又從旗臺南邊流過的小溪里挖渠引水過來,水渠不寬,只是三尺來寬的一道淺水溝,足夠澆灌田地了。
周南只是給張義提醒要有水澆地、喂家畜,其他都是張義和劉宗旺二人帶人建的。張義會種莊稼,劉宗旺是石匠,二人商量著,自然知道為了以后干活如何省力,現(xiàn)在該如何修建,所以周南沒怎么過問。只是完工后,周南和老鄭頭被張義叫過去,看看還有何須待改進的。
高遠對公田的事沒興趣,周南和老鄭頭二人跟著張義,來到寨子的西北角。這里以前因為地處整個寨子的高處,又近懸崖,所以沒人在此居住耕種。如今鄰近懸崖的位置,修筑了一段寨墻,護衛(wèi)住了這塊高處的平地,又修建了議事堂和山神廟,雖然除了寨墻箭樓上的兵丁,仍沒什么人在此,可也顯得比以前有了人氣。
可是周南實在沒想到,往日荒涼的山丘,坪地,竟然被張義帶著人修出了梯田。在議事堂東面,高低錯落的山坡上,只要是能耕種處,都被壘石圍土,在相同的高度,做成一條條、一塊塊的梯田。公田西南處的望旗臺前,緩緩流過一條山溪,張義等人從山溪距離公田最近處,挖開了一道口子,開鑿出一條寬三尺的淺水溝,彎彎曲曲引到各處田間,最后又匯合成一道水溝,從公田東面引回到山溪里。梯田間不能耕種的位置,按照大小,修建了不少高低不一的窩棚,里面用來喂養(yǎng)家畜。
奇怪的是,窩棚邊上還建有更矮小的土屋。不知是做什么用處。周南奇怪,就問旁邊的張義,張義笑了笑,說道:“大郎是胸中有大事在,這等小事自然不知曉了。那土屋,我等叫做糞屋,上面搭上茅頂,四周不用開窗,在土屋中間還要挖個池子,用來生肥的。那家畜糞尿不能直接用到田里,會燒死莊稼的,須得在這糞屋里放置一段時間,才能使用。我等原本聽大郎說到用家畜污物施肥田里,以為大郎種過地,卻原來大郎并不懂得生肥之法啊?!?p> 周南不禁一笑,稱贊道:“看來讓張老丈承擔此事,正是相稱啊。”幾個人走在田間,除了窄窄的走道,到處都是新平整的地塊;雖然看起來毫無規(guī)則,但遠遠觀看,田地中間又有縱橫幾條大的走道,南北相交,利于日后運輸收獲。
在公田西北處,議事堂東面,修建了坐北向南的一處庫房,雖然是一處庫房,卻又分作了三間,和修建寨墻不同,都是用整齊的石塊修建而成。三間庫房,開了三個門口,門口上都有一把鎖。劉宗旺是石匠,自然是他帶人做的。高秉常向周南道:“老漢料想庫中各類物事雜放,必不好收管,故此建了三間,一作金銀、銅錢、布帛等財物之用,就是西面最小的那一間;中間用來存放刀劍弓矢之用;東面這間最大,用來存放糧米等物?!?p> 周南連連稱贊,自己根本沒有想過這庫房還要這樣建,自己本來想的是建一處大的石頭房子,凡是公庫里的物事一律放進去就完了。
幾個人邊走邊看,張義向周南道:“小老兒已然算過,這些地,平日做些活計,只用二十人足矣,若到了忙時,再臨時召人,不會耽誤事。這公畜里,不是重活,也都只用些孤寡老殘,用十人足矣?!?p> 周南也不細問,只是點頭同意,說道:“張老丈辛苦。想不到張老丈盤算周詳,竟做的如此細致?!睆埩x連連擺手,說道:“多虧了鄭大夫,為老小兒算計。才擺弄出如此好地啊。誰能想,往日這荒丘,竟是一塊寶地?!?p> 周南不由看了看老鄭頭,這些天來,周南愈發(fā)感覺到這個老鄭頭簡直是他的寶貝了,精文墨,會算術(shù),懂醫(yī)道,最重要的是,老鄭頭多年奔走,最后能在這山里找到他自己的定位,必然就能長此以往,樂此不彼。
老鄭頭在一旁也是欣慰,說道:“寨中原本就有田地,各戶可在寨中耕種自己的田地,現(xiàn)在又開了這偌大一塊公田,又喂養(yǎng)公畜,又有山溪流過寨內(nèi),有糧有水,外面即使有賊人圍困,我無憂寨也可保一年半載糧水不絕。更兼不費各戶人力,只由寨中孤寡無依之人侍弄,寨中老有所養(yǎng),實乃人心所向啊。”
幾個人看完公田,張義見沒什么增添事項,便回去準備召人做事。周南和老鄭頭便向下走去。劉宗旺這幾天只是陪著張義做事,現(xiàn)在公田公畜建成,由張義來管,自己卻又空無差事。忙追上來,向周南道:“大寨主,老漢不比張義、高秉常差,請寨主安排老漢差事,須不能給張義看輕了。”
周南道:“劉老丈你就找上周興,把上次從臥虎山帶回來的那十一名工匠和六十二名農(nóng)戶一一登記造冊,記明各人姓名、年庚、籍貫,特長,把名單交給鄭大夫,這十一名工匠便由你統(tǒng)管;辦完這些后,你帶這些工匠來,有事交辦。”
劉宗旺喜道:“老漢本是寨中石匠,與這些個匠人做事,自然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