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地靠糞養(yǎng),人靠飯長?!卑选俺浴薄按边@哥倆兒作人生頭等大事來比對,“吃”獨占個上風(fēng),蓋因不穿衣不一定凍死,也還能烤火將就,但不吃飯要餓死,卻是絕必的了。時遷境變,百姓家從基始但求一飽,到后來翻出許多花樣,即演生出各式菜品,并要色香味俱全的才好,以示于對“吃”的重要性的尊敬。如今只要有錢,就不愁找不著吃的,可久食他人之餐,一但自己動起手來,反更覺番滋味兒。
我是愛好做飯的,平日苦于不得閑,每逢節(jié)假便要親自下下廚。我習(xí)學(xué)廚藝的師傅,自然從教于父母,所做的菜品亦貫承家風(fēng)。實際上每戶人家做的菜品總有同一處,例如紅燒肉、回鍋肉、白菜湯、小炒肉等等,可因各家的口好不盡相同,所做出的菜味兒自然互異,雖是一般菜名,譬如魚香肉絲,北方人喜入咸甜,南方人卻愛酸辣。故,自己做菜頂好吃之一大因由,便是能自估自量,定制一桌合宜自己的菜品。
可若想做出桌令到自己滿意的菜卻不容易,做好了叫享受,做不好叫罪受,稍有差池你的味蕾先就反應(yīng)出來。而做好菜首要的是乎買菜,一在價格,二在新鮮。價格方面因你要養(yǎng)家糊口,奔計生活,除非你是個闊佬,否則秉承我華美德之勤儉節(jié)約總輒不錯。你先要學(xué)把招子放亮,到底是西市的菜價高,還是東市的價低,我前有回買菜,因不明行情,誤入貴地兒,回家挨母親批評,后來才曉得要尋批發(fā)市場,運費就少了,價上自然便宜些。
再者就是老話兒——討價還價。這門功夫我至今未曾學(xué)會,曾試觀那些大媽同菜農(nóng)砍價,嘴皮子之利索,端的厲害,我一想見自己嘴笨,便絕了“交鋒”的念頭,每次買賣,象征性討還一句,商家若還愿意,那真是意外之喜,倘沒得商量,我也不去糾纏。
二來是新鮮,這可是個致關(guān)要因,若無佳材,憑你廚藝高強,也倒騰不出花來。這門功夫之難比起砍價一點不差,其講究的是手、眼、耳、鼻:手要會摸,放在肉類是摸脂軟,菜上是交莖節(jié);眼要會看,如是老江湖,一眼掃去,即能鑒別陳舊,若是隔放一夜,絕瞞不了他的。不少有些商人硬把胳膊肉說成大腿肉,把壞肉替作好肉,反被他當(dāng)面指出,好不尷尬,所以商戶也學(xué)會精明,把練眼力見兒,多是欺少不欺老,欺男不欺女,騙人也分對象哩;再是耳要會聽,這點在買瓜果類常見,用手輕巧敲附耳以聽,便能知個好壞大略;鼻要會聞,此多放在肉類,常見的雞、鴨、魚、豬肉,老積年們能聞辨出輕微細別來,有異味兒的絕不買賬,這點沒個好嗅覺可不成。
好容易把菜買回家了,又要開始剝、揀、洗、焯,即有的菜殼兒要剝,壞的要揀,該洗要洗,有所需的便焯水,各各材料備齊呼,功夫便落在切上。中國廚師的刀法要展開講來,堪撰一本書不差,不侫是尋常人家的典型,非是什么大廚師傅,切菜沒甚章法,只于父母那兒粗粗學(xué)了點,倒也懂些道理:若想菜肴盡味兒,要切小來炒;切肉有雞肉順紋,豬牛逆紋的講究;右手持刀拇指控好,左手三指成并捽菜;切塊成條,切條成丁云云。
便是有了以上預(yù)備,仍不作數(shù),炒菜的順序亦有講究,先要在心頭打算清楚,什樣菜品不扒鍋,即某樣菜用醬,使得鍋內(nèi)黏糊糊的,你想接著炒下一樣,便要去洗涮干凈方來過,很是麻煩,不若先炒溜鍋的,將粘鍋的留作最后。就中要注意的是,辣椒、姜蒜要先爆生,過油翻炒幾鏟,再丟入主菜,俟到看看出鍋,再撒上蔥花類,以不至于炒死了,故炒蔬菜必用大火,取其貴在火速,正是此理。末的一節(jié)最不能忽視——收拾。廚房如戰(zhàn)場,做完吃畢總得有人打掃,這于家中卻多是母親在做。
以上,周流有嘆曰:欷吁,雖以區(qū)區(qū)之文,不能盡述其辛苦,蓋母親由始至終一人操持,三餐供勞,闔家坐成。炊事本具養(yǎng)心休意之用,常人偶為之,可倍嘗奇趣,偷得浮生一閑,乘快也哉。詎如家母,日復(fù)一日,愈漸無聊,陡至生厭,我輩多不可惜,挑三揀四,枉費其心力。唯有親歷為之,方能所悟,愿告諸同輩青年者,柴米油鹽蓋生之本目,不可脫也,習(xí)之為當(dāng)然,自食靠其力,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