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寒風起,點點殺意漸入心。
太史慈率領身后率領的騎兵還未發(fā)起沖鋒時已近袁軍軍營,待到發(fā)出沖鋒的命令后還不到一個照面的時間,便已經殺進了袁軍大營。
袁軍人數雖多,但大部分都是一些雇傭來運送糧草的農夫,只有少量押運糧草的士兵,而且部分都已陷入了沉睡之中;待到太史慈率兵沖入營中時才反應過來,眾人這才紛紛沖出了帳篷尋找兵器與之抗敵。
太史慈一馬當先,身披在黑夜中頗為顯眼的白色戰(zhàn)袍,與身下的白色戰(zhàn)馬融為一體,一支長槍在手,長槍在太史慈的手中活靈活現(xiàn),猶如有了生命一般,使出的每一槍毫不落空,瞬間奪取上前而來的袁軍性命。
“我乃白馬將軍公孫瓚麾下的常山趙子龍是也,爾等還不速速就降?”太史慈在軍營中穿梭了數十個來回,此刻他來勢洶涌,見無人可擋,便手舉長槍,大聲喝道。
“公孫瓚手下的將士皆為殘暴之士,將士們,不要聽他的,給我上前把他給我攔下?!泵菜曝撠熯\糧的一名軍官喊道。
袁軍先前已被太史慈的戰(zhàn)斗力給嚇破了膽,眾人心中皆寒,聞言誰還敢上前,紛紛向后退去;袁軍將士皆是如此,那些押送糧草的農夫早就跑沒影了,誰還敢久留此處。
“趙云是吧,敢到此處襲擊我等,難道你就不怕我家公子率軍前來救援嗎?”負責押運糧草的軍官見無人上前,農夫皆逃,再加上黑夜朦朧,也不知這只襲擊自己營地的騎兵是否還有其它的埋伏,只好硬著頭皮叫罵道。
“其實我也不敢,只不過我家主公有吩咐,我只好唯命是從;再說了就算你家公子率軍前來哪有如何,我把你們的糧草給一把火給燒了,看他還敢不敢與我家主公叫囂?!碧反劝缪萘粟w云還不忘了像公孫瓚身上潑臟水,口口聲聲道。
“敵軍勢大,將士們速退?!边\糧的軍官見勢不妙,趕緊招呼道。
其實還不用袁軍軍官下令,身后的袁軍早就跑得沒影了,只有那少數寥寥無幾的幾人正在舉舉棋不定,聽自己的上司這么一說,心中頓時一松,那還等吩咐,還不等袁軍的負責運輸糧草的軍官說完,紛紛向身后黑夜中退去。
“將軍,要不要追擊?”太史慈身后的一名士兵問道。
“我們對此地的地形不熟,此處也距離袁軍大營不遠,追擊下去多有不妥?!碧反炔活櫇⑻拥脑?,向身后的袁軍營地瞟了幾眼,沉聲道。
“把白色的馬匹全部帶走,能拿的全部拿走,至于其它的該殺的殺,該燒的也給我燒了;堅決不能給敵軍留下一絲輜重?!?p> 將士們聞言紛紛下馬,對于打了勝仗的士兵而言,能在戰(zhàn)后奪得戰(zhàn)利品那是最好的獎賞;連續(xù)趕了十多天的路程,將士們心中早有不滿;太史慈的這句話對于他們而言如同打了興奮劑似的。
不到片刻功夫,頓時軍營中火光四起,袁紹從大老遠運送而來的輜重糧草就這樣被一把大火毀于一旦。
不多時,忽見遠處有大規(guī)模的部隊向此處而來,太史慈不敢久留,帶著眾人與戰(zhàn)利品紛紛如潮水般的退卻而去,留下了個面目全非的軍營在原處被大火炭燒。
幾百人的騎兵部隊甩開身后的袁軍步兵易如反掌,片刻之后眾人已經逃離此地,竄進身后那茂密的山林之中,深夜里袁軍就算人數再多,也無跡可尋。
話說袁軍的運糧部隊潰逃至袁軍大營,此時留守在此處與公孫瓚作戰(zhàn)的是袁紹的長子袁譚,聽說糧草被劫;他那還坐得住,此時雙方的戰(zhàn)爭已經進入了末端,變?yōu)榱艘院谋M對方的兵糧為目的;便派出了手下的得力大將彭安,率領軍隊前去救援。
彭安注定撲空一場,勞神費力的率領部下前去估計也只是望著被大火燒盡的軍營發(fā)呆;臉色很是陰沉,估計回去少不了又要被袁譚訓斥一頓。
劉和此時正在距離袁軍大營遠處的一座山峰上,他與趙云也看到遠處的點點火光;劉和臉色笑意漸濃,不由得大笑道:“趙將軍,你看此戰(zhàn)如何?”
“小勝而已,完全是在投機取巧,就算勝在一時,能不能擺脫身后追擊的袁軍尚未可知;公子此舉未免也太托大了?!壁w云搖了搖頭道。
“此地正乃兩軍交戰(zhàn)之處,料他袁譚也想不到是出自我手,這個黑鍋公孫瓚注定是背定了?!眲⒑筒恢每煞?,滿不在乎道。
趙云聞言不滿的皺了皺眉,對劉和的所作所為很是不滿,但人在屋檐下,也無可奈何,閉口不言;殊不知他此刻已經被百里之外的袁譚給記恨上了。
說罷,便不再言語,待到太史慈率領眾人與會合和,一路向青州疾馳而去,仿佛身后之事與他無關一般,趙云雖見太史慈率領而來的戰(zhàn)馬多數已換為白色,心中頗為疑惑,但也沒往深處多想。
一連幾天,劉和等人并未在冀州多做停留;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只要袁軍認為是公孫瓚派出的軍隊偷襲他的糧草就足夠了,讓北方的這兩個強大的軍閥像狗咬狗一嘴毛去吧;就算知道了又能如何,反正公孫瓚是暫時抽不出手對付自己,袁軍更是不可能,若是想要對付自己,那得公孫瓚讓路給他才行,劉和不禁想道。
冀州也算是中原的一個較為富裕,不過連連戰(zhàn)火蔓延;人口凋零,人煙更是稀少,劉和等人一行并未朝冀州的中心區(qū)域而行,算是繞著冀州趕往青州,袁紹在冀州頗有聲望,畢竟四世三公的家族就擺在那里。
公孫瓚就算在幽州勢大,但終歸不得人心;難以軍民同心,一同抗敵。
劉和也只有寥寥數百人而已,可不敢托大,遇上袁軍能躲著走就算不錯了,那還敢冒頭。
?。ū菊峦辏?p> PS:本文純屬虛構,若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