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仙居立縣,名永安。到了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wèi),而多神仙之宅”,詔改今名----仙居。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開發(fā),仙居以著名景點神仙居而出名。神仙居,古代名山,又名韋羌山。現(xiàn)在是國家5A級風(fēng)景區(qū)。
乘著旅游業(yè)的順風(fēng)而得名的仙居楊梅因其色美,味甜、個大、核小,大的比乒乓球還大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偏愛。甚至到后來還流傳著這樣一句:日食楊梅三百顆,不辭長做仙居人,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于是,在后來的幾年,大家都在自己的山地上開始種植楊梅。大姨夫也開始加入種植楊梅的行列。
原本大姨夫自己家就有20來株楊梅,之前都是任憑它們在山上自生自滅,成熟時,有幾個吃吃就行,也懶的管理。自從仙居楊梅名聲打響,銷售價格一路飆升,大姨夫開始上山除草施肥,修枝監(jiān)果(就是長的太密的楊梅剔除掉一些,可以讓留著的楊梅長的更大更飽滿),還把他那在外做生意的弟弟那十幾棵楊梅樹葉也管理起來。
所以,大姨夫每年都是在楊梅季這段時間里,是最勤勞的。楊梅的果期很短,只有短短的十幾天。果農(nóng)們都是天不亮就上山采摘,挑著擔子去楊梅市場去賣,楊梅的價格每天都跟股票似的在變,這完全看市場以及收購商。同樣的楊梅品質(zhì),今天可能15塊,明天可能就只能賣8塊,但是對于果農(nóng)來說,這也是沒辦法的。
一到摘楊梅的時候,大姨就放下手中的活,每天和大姨夫天沒亮就去楊梅山摘楊梅,然后去楊梅市場賣,等回到家基本時候快中午,大姨來不及洗澡休息,就要立刻做飯,兩人就早飯連中飯一起吃。
摘楊梅本身就是體力活,加上大家加的楊梅山坡又陡,站楊梅樹下,時間久了,小腿都直發(fā)抖,摘起來就更費勁兒。說來也是巧,每年的摘楊梅忙的時候,大姨的月事也總在那幾日來。盡管大姨渾身不適,卻還是堅持上山摘楊梅。大姨夫連半句關(guān)心的話都沒有,甚至楊梅山回來,大姨還是得做飯。
外公本想著,前去幫忙,能摘一些算一些。但是,大姨夫嫌外公摘的不好。的確,不經(jīng)常摘楊梅的人,是摘不好的,因為有時候,你看著是黑了的楊梅,結(jié)果摘下來卻還是紅的,這全憑經(jīng)驗摘的。摘不好,賣相差,到時候又賣不出好的價錢,所以,外公幫忙摘了幾個早上,大姨夫就讓外公不要來了,怕是摘不好。
所以,每年那么多楊梅,都是大姨和大姨夫兩個人自己摘。每次大姨都是抱怨,說明年無論如何都不管他了,讓他自己摘,可每次一到楊梅季,大姨身體再不舒服,也還是挑起籃子上山。關(guān)鍵是,每年賣的楊梅的錢,全部在大姨夫口袋,大姨一分手錢得不到。大姨自己也覺得可笑,在大姨和大姨夫兩人之間,只有大姨放不下大姨夫,而也只有大姨夫,可以做到對大姨不管不顧,卻還挑三件四。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明白,大姨為什么要活的如此卑微。真的是愛情里的奴役嗎?為什么大姨夫可以如此的踐踏和無視大姨的付出。作為局外人,也作為父母的外公和外婆,只能默默心疼自己的女兒,卻無法插手他們夫妻之間的事。而我們呢,心里總是會默默憐憫大姨。
其實,現(xiàn)在想來,首先是大姨自己沒有學(xué)會尊重和愛惜自己,把自己放的過于低姿態(tài),才會讓大姨夫越來越無視她的付出,才會覺得大姨做什么都是理所當然。本就有些自私小氣的大姨夫,只會被大姨越慣越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