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宋有毒

049 有價證劵

大宋有毒 第十個名字 2219 2018-04-14 08:00:00

  如果說抵當所是銀行的話,檢校庫就是信托機構,交引庫就是證劵交易所??吹?jīng)],現(xiàn)代金融業(yè)的三巨頭都湊齊了,還是在一千年之前。

  “那我就明白這些錢大概是從哪兒來的了……我也知道我要干的事兒到底該不該干了!”

  富姬的回答是肯定的,交引庫和檢校庫確實存在,而且它們的歷史要比抵當所還早。到這時洪濤就不用富姬去一點一點給自己講解福利系統(tǒng)的資金是從哪兒來的了。

  那些錢是自己生出來的,不管是皇帝的內(nèi)帑也好、朝廷的國庫也罷,它們付出的只是本錢,維持福利系統(tǒng)運轉的不是本錢,而是由本錢派生出來的利息。

  具體的流程很簡單,就是把本錢存入國有銀行,再由國有銀行對外放貸或者投資,獲利之后把利息返還給福利系統(tǒng),而且是源源不斷的注入。只要國有銀行不倒閉,證劵交易所別常年熊,信托機構別無事可干,福利系統(tǒng)就不會缺乏資金注入。

  事實上這套系統(tǒng)運轉的非常良好,據(jù)富姬講,六尚的閑置資金也會存入抵當所生息,不光六尚,很多朝廷機構都會這么做。

  這也不是什么暗箱操作,只要征得皇帝和宰相的同意,任何一個政府部門都可以把閑置資金存入抵當所生息。

  錢多就多得,錢少就少得,反正不會讓錢在箱子里生銹玩,多一文是一文,這就是宋朝官員和百姓對錢的態(tài)度。

  那這么多錢都存入銀行了,銀行能貸出去嗎?或者說銀行能找到那么多可以盈利的投資項目嗎?

  在這一點上就得去問問交引庫和市舶司了,做為國有銀行,抵當所的大部分投資都是流向這兩個部門的。前者是證劵交易所,后者是海關兼商業(yè)部海外貿(mào)易司。

  交引庫是干嘛的呢?它是負責發(fā)放鹽引、鐵引、茶引和香藥引的。這幾種大宗商品都是國家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禁榷物質,私人是不能無證買賣的。

  但是宋朝政府比較具備經(jīng)濟頭腦,他們知道如果全部讓官府買賣的話,必須是把褲衩也賠掉的節(jié)奏,于是就變通了一下,弄出了幾種引據(jù)。商人們拿著這些憑據(jù)就能去政府倉庫里提貨,想賣到什么地方就賣到什么地方。

  從古至今,但凡是政府管控的物資就必須利潤大,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放到宋朝也一樣。既然鹽茶鐵香料不愁銷路、不愁利潤,商人們必須會來爭奪這幾種憑證,有了憑證才有合法銷售的資格嘛。

  然后宋朝政府又耍了一個很高明的商業(yè)手段,他們說了,想要憑證沒問題,但大家得幫朝廷一個忙。也不是白幫,就是利潤低一些、風險大一些。啥忙呢?軍隊的后勤!

  宋朝軍隊自打建國以來,隔三差五的就得和北方國家打一仗。騎兵打仗可以一個人兩匹馬、三匹馬的自己馱著給養(yǎng)走,步兵就沒那么好運氣了,他們的給養(yǎng)必須靠后勤部門往上送。軍隊進攻五十里,后勤部隊就得跟著往前送五十里。

  可是這么多物質光靠軍隊從全國各地調集過來,路上的損耗就不好控制,一不好控制就得出現(xiàn)各種貪墨現(xiàn)象。到頭來一百斤糧食從后方北運,到了前線能省五十斤就不錯。

  這咋辦呢?要不說宋朝君臣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奸商出身呢,他們打仗的本事很一般,但做買賣的天賦確實比歷朝歷代的人高明很多。

  他們捏住了商人趨利的脈門,頒布了一個折中法。朝廷不再負責從全國各地往北方前線調派物資了,改由商人們自愿按照政府的采購價格向前線運送。

  按期按數(shù)量送到之后也不給錢,而是發(fā)給交引,主要是鹽引、茶引、香藥引、礬引和犀象引。商人拿著這種政府頒發(fā)的提貨憑證,就可以到各地的榷場去提貨,繼而再拉到認為合適的地方販賣,從中獲利。

  這樣一來,幫著朝廷運送物資雖然不賺錢,可一旦拿到各種交引,明顯就是賺錢的好買賣啊。大家都不是傻子,不圖利誰早起。但這句話反過來說,圖利早起有錯嗎?

  顯然沒錯。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為了掙錢,商人們會比廂軍對待貨物認真一百倍,想盡辦法降低路途上的損耗、減少運送時間,保質保量的把軍用物資運到前線。

  然后他們就可以拿到交引換取禁榷物資去賺錢了,國家不吃虧、商人們也不吃虧,軍隊的后勤還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都不是雙贏了,而是三贏!

  其實不僅僅是三贏,具體幾贏洪濤都算不清楚。原本一個看似很簡單的變通之法,卻讓證劵交易和證券交易所出現(xiàn)在了大宋國內(nèi)。到底拉動了多少內(nèi)需、多少經(jīng)濟增長,反正洪濤是算不出來。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他更看不全。

  不管是鹽引、茶引還是香藥引,都是不記名、不掛失的,也就是說這玩意是可以轉讓的!當初設計這套辦法的人真讓洪濤好奇,這孫子會不會也是從后世穿越過來的呢?保不齊還是個玩金融出身的。

  僅僅就是可以轉讓這么一個小細節(jié),就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提貨憑證瞬間身價百倍,搖身一變成了宋朝的有價證劵。

  商人們很快就反應了過來,與其拿著這張?zhí)嶝洃{證去榷場提貨,然后再去辛辛苦苦的販賣,不如直接把它加價出售給更需要的商人。這樣雖然利潤少一些,但卻可以加快資金流轉速度,并且節(jié)省時間。

  錢流動快了必須是好事兒,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更是在后世天天喊。于是乎,很快就有商人專門干起了倒賣交引的買賣。

  他們一手去加價收購、一手再加價出售,具體該加多少錢買、加多少錢賣,全靠對未來一段時間此種貨物價值的預判。花錢買對未來價值的期望,這不就是有期貨股票嘛。

  在宋代的大城市里,類似的證券交易非常發(fā)達,沖要州府都設有交引鋪。富姬描述說,汴梁城內(nèi)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引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大概意思就是說,交引買賣都是大宗交易,買賣家必須身家萬貫,商鋪也就跟著高大雄壯。

  為了顯示自己資金量足,很多交引鋪就在門口擺上成堆的金銀銅錢,謂之看垛錢,只是為了讓潛在的客戶心理踏實。

  這倒是和后世的證劵交易所差不多,建筑先得氣派,沒見一家交易所藏在胡同的小平房里,旁邊還挨著公共廁所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